符号说明 | 第4-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25页 |
1.1 基因组文库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13-18页 |
1.1.1 λ 噬菌体文库 | 第13-14页 |
1.1.2 Cosmid文库 | 第14页 |
1.1.3 YAC文库 | 第14-15页 |
1.1.4 P1噬菌体文库和P1衍生的人工染色体文库(PAC文库) | 第15-16页 |
1.1.5 BAC文库 | 第16-17页 |
1.1.6 Fosmid文库 | 第17页 |
1.1.7 BIBAC和TAC文库 | 第17-18页 |
1.2 BAC载体发展简史 | 第18-19页 |
1.3 BAC文库的优点 | 第19-20页 |
1.4 BAC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1.4.1 基因组物理图谱构建 | 第20-21页 |
1.4.2 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21页 |
1.4.3 基因组测序 | 第21-22页 |
1.4.4 BAC与比较基因组研究 | 第22页 |
1.4.5 BAC转基因研究 | 第22-23页 |
1.5 芒属植物BAC文库构建的展望 | 第23-24页 |
1.5.1 芒属能源植物的概述 | 第23-24页 |
1.5.2 芒属能源植物的研究现状 | 第24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8页 |
2.1 材料 | 第25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2.1.2 载体 | 第25页 |
2.1.3 菌株 | 第25页 |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38页 |
2.3.1 载体的构建 | 第26-29页 |
2.3.1.1 pHZAUBAC1质粒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26-27页 |
2.3.1.2 载体的制备 | 第27-29页 |
2.3.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3 文库的构建 | 第30-38页 |
2.3.3.1 高分子量DNA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3.2 细胞核的包埋 | 第31页 |
2.3.3.3 胶块质量的检测 | 第31-32页 |
2.3.3.4 部分酶切 | 第32页 |
2.3.3.5 大片段DNA的选择 | 第32-35页 |
2.3.3.6 大片段DNA与载体的连接及转化 | 第35页 |
2.3.3.7 重组克隆的分析 | 第35-36页 |
2.3.3.8 BAC克隆的挑取与复制 | 第36-37页 |
2.3.3.9 BAC文库质量鉴定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3.1 BAC文库构建的技术体系 | 第38-45页 |
3.1.1 载体的质量检测 | 第38-41页 |
3.1.1.1 载体酶切 | 第38-39页 |
3.1.1.2 载体回收 | 第39-40页 |
3.1.1.3 载体质量检测 | 第40-41页 |
3.1.2 高分子量DNA的制备 | 第41-43页 |
3.1.3 大片段DNA的酶切及选择 | 第43-45页 |
3.1.3.1 大片段部分酶切条件 | 第43-44页 |
3.1.3.2 大片段的两次选择 | 第44-45页 |
3.1.4 连接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5页 |
3.2 BAC文库质量 | 第45-48页 |
3.2.1 文库概况及混合池的构建 | 第45-46页 |
3.2.2 文库插入片段及空载率的检测 | 第46-48页 |
3.2.3 BAC克隆稳定性的检测 | 第48页 |
4 讨论 | 第48-53页 |
4.1 BAC文库构建中的关键环节 | 第48-52页 |
4.1.1 载体的制备 | 第49页 |
4.1.2 高分子量DNA的获得 | 第49-50页 |
4.1.3 plug的酶切 | 第50-51页 |
4.1.4 大片段DNA的两次选择 | 第51页 |
4.1.5 大片段DNA的回收 | 第51页 |
4.1.6 载体与大片段DNA的连接转化 | 第51-52页 |
4.2 BAC文库的应用前景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