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浙江省金华市J区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一、导论第9-19页
 (一) 研究缘起第9-10页
 (二) 文献综述第10-14页
  1. 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成果的类型第10-11页
  2. 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及其政策实施的评价第11-12页
  3. 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内容第12-14页
 (三)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2. 实践意义第15-16页
 (四) 研究方法第16-18页
 (五) 样本情况第18-19页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由来与发展第19-27页
 (一) 大学生"村官"的含义第19-20页
 (二)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社会背景第20-22页
  1.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第21页
  2. 广大农村人才匮乏第21-22页
 (三)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第22-27页
  1. 试水期(1995年—2008年2月)第22-23页
  2. 发展期(2008年3月—2009年4月)第23-24页
  3. 完善期(2009年5月—至今)第24-27页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结构、内容与特点第27-34页
 (一) 政策结构第27-29页
  1. 国家层次第27页
  2. 地方层次第27-28页
  3. 乡镇级层次第28-29页
 (二) 政策内容第29-31页
  1. 招考聘用第29页
  2. 岗位职责第29页
  3. 教育培训第29-30页
  4. 培养使用第30页
  5. 考核管理第30页
  6. 待遇保障第30页
  7. 成长发展第30-31页
 (三) 政策特点第31-34页
  1. 配套性第31-32页
  2.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第32-34页
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第34-46页
 (一)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方式第34-40页
  1. 对口招考聘用第34-35页
  2. 明确岗位职责第35页
  3. 创新教育管理形式第35-38页
  4. 量化考核办法第38-39页
  5. 落实激励政策第39-40页
 (二)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效果第40-46页
  1.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积极效应第40-42页
  2.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结果与政策目标的差距第42-43页
  3. 大学生"村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遭遇的个人发展困境第43-46页
五、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第46-55页
 (一) 因素之一——政策本身第46-50页
  1. 政策正确性第47页
  2. 缺乏合法性第47页
  3. 缺乏具体明确性第47-48页
  4. 政策资源不充足第48-49页
  5. 政策缺乏稳定性第49-50页
 (二) 因素之二——执行机构第50-51页
  1. 执行过程中的被动性第50页
  2. 执行过程中的封闭性第50-51页
 (三) 因素之三——目标群体第51页
 (四) 因素之四——环境因素第51-55页
  1.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第52页
  2. 执行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第52页
  3. 目标群体的意愿第52-53页
  4. 地方财政支撑能力第53-55页
六、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建议第55-60页
 (一)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第55-56页
  1. 政策合法化第55-56页
  2. 政策明确化第56页
  3. 政策稳定化第56页
 (二) 执行机构应当扮演好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第56-57页
 (三) 目标群体应当实现合理转变第57页
  1. 思想观念上转变第57页
  2. 加强对政策的认知第57页
 (四) 创造良好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环境第57-60页
  1. 加大政策资源投入第58页
  2. 高校支持第58-59页
  3. 舆论支持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附录1 J区大学生"村官"计划调查方案第63-66页
附录2 J区大学生"村官"计划访谈笔录(节选)第66-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社区安全治理中的社区关系重塑--以金华市LH社区为个案
下一篇:开放性政府服务过程的构建--兼以上虞市便民服务中心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