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8-1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9-10页 |
| 2 感悟式批评的源起 | 第10-24页 |
| 2.1 感悟式批评在本土的源起与发展 | 第10-15页 |
| 2.2 感悟式批评在西方的源起与发展 | 第15-18页 |
| 2.3 中西感悟式批评的融合 | 第18-24页 |
| 3 80年代感悟式批评的复苏与衰弱 | 第24-32页 |
| 3.1 文革结束到80年代初感悟式批评的复苏 | 第24-26页 |
| 3.2 80年代后感悟式批评的消沉 | 第26-29页 |
| 3.3 80年代方法论更新变革之后的反思 | 第29-32页 |
| 4 新千年感悟式批评的中兴 | 第32-46页 |
| 4.1 感悟式批评的中兴在纸媒中的表现 | 第32-41页 |
| 4.2 感悟式批评的中兴在网络中的表现 | 第41-43页 |
| 4.3 新千年感悟式批评的自我变革 | 第43-46页 |
| 5 感悟式批评中兴的影响 | 第46-54页 |
| 5.1 文化狂欢的推波助澜者 | 第46-48页 |
| 5.2 拆除象牙塔的协力者 | 第48-50页 |
| 5.3 新媒介背景下的探路者 | 第50-54页 |
| 结论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