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文献归纳与分析法 | 第12-13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1.4.4 学科交叉法 | 第13页 |
1.4.5 实地考察法 | 第13-14页 |
1.4.6 实证法 | 第14页 |
1.5 研究结构与框架 | 第14-16页 |
1.5.1 研究结构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低影响开发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2.1 低影响开发的起源和发展 | 第16页 |
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2.3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2.4 海绵城市在中国的发展 | 第19页 |
2.5 传统景观设计与低影响开发景观设计比较 | 第19-22页 |
第三章 低影响开发的景观规划设计 | 第22-42页 |
3.1 基本指导思想 | 第22-24页 |
3.1.1 使用水文学作为综合的框架 | 第22页 |
3.1.2 微观管理思想 | 第22-23页 |
3.1.3 在源头上控制雨水 | 第23页 |
3.1.4 使用简单的非结构性的方法 | 第23页 |
3.1.5 创造多功能的景观 | 第23-24页 |
3.2 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方法与步骤 | 第24-33页 |
3.2.1 识别可适用的区域,土地使用,分区和其他地方规定 | 第24-26页 |
3.2.2 定义开发范围和保护区域 | 第26页 |
3.2.3 减少场地平整范围 | 第26页 |
3.2.4 使用最小干扰技术 | 第26-27页 |
3.2.5 开发综合的初步场地规划 | 第27页 |
3.2.6 减少总防渗面积 | 第27-29页 |
3.2.7 开发完整的初步场地规划 | 第29-30页 |
3.2.8 缩小直接连接的不透水区域 | 第30页 |
3.2.9 改善或增加排水路径 | 第30-33页 |
3.2.10 对比前后水文开发 | 第33页 |
3.2.11 完成低影响开发场地规划 | 第33页 |
3.3 低影响开发的水文分析过程 | 第33-36页 |
3.3.1 区域性的思考 | 第33-34页 |
3.3.2 低影响开发水文考虑 | 第34-35页 |
3.3.3 低影响开发水文工具 | 第35页 |
3.3.4 低影响开发水文评估 | 第35页 |
3.3.5 低影响开发水文评估步骤 | 第35-36页 |
3.4 低影响开发模式下景观设计的基础设施 | 第36-41页 |
3.4.1 综合管理设施的选择和设计程序 | 第36-39页 |
3.4.2 综合管理设施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低影响开发相关案例研究 | 第42-46页 |
4.1 美国High point住宅LID技术应用案例研究 | 第42页 |
4.2 深圳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 第42-43页 |
4.3 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 | 第43-44页 |
4.4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 第44-45页 |
4.5 成功经验总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与科研基地中心湖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第46-72页 |
5.1 项目研究 | 第46-49页 |
5.1.1 区位条件 | 第46页 |
5.1.2 基地规划范围及周边规划情况 | 第46-47页 |
5.1.3 现状自然条件分析 | 第47-49页 |
5.2 存在问题 | 第49-50页 |
5.2.1 场地文化缺失 | 第49-50页 |
5.2.2 生态效益缺位 | 第50页 |
5.3 公园总体规划 | 第50-54页 |
5.3.1 规划目标、定位及理念 | 第50-51页 |
5.3.2 规划总体布局及规划结构 | 第51-54页 |
5.4 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 | 第54-64页 |
5.4.1 低影响开发功能 | 第54-55页 |
5.4.2 低影响开发目标 | 第55-56页 |
5.4.3 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与布局 | 第56-64页 |
5.5 水量保障和水系循环规划 | 第64-67页 |
5.6 驳岸规划 | 第67-69页 |
5.7 防洪排涝规划 | 第69页 |
5.8 水质净化系统设计 | 第69-71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72-73页 |
6.3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