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近郊型颐老养生园规划研究--以镇江市山水湾颐老养生园规划为例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社会老龄化问题第10页
        1.1.2 国家政策的支持第10-11页
        1.1.3 渴望亲近自然第11页
        1.1.4 经济发展的需求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第12-13页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3-14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14-15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15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页
        1.4.2 研究的方法第15-16页
    1.5 研究的结构与框架第16-18页
        1.5.1 研究结构第16-17页
        1.5.2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颐老养生园的理论和实践概述第18-30页
    2.1 颐老养生园的概念论述第18-20页
        2.1.1 养老第18页
        2.1.2 养生第18页
        2.1.3 养老设施第18-19页
        2.1.4 养生园第19页
        2.1.5 颐老养生园第19页
        2.1.6 颐老养生园与养老院、疗养院的区别第19-20页
    2.2 近郊型颐老养生园特征分析第20-21页
        2.2.1 区位特征分析第20页
        2.2.2 客源市场特征分析第20页
        2.2.3 适合养老方式分析第20-21页
    2.3 颐老养生相关理论研究第21-30页
        2.3.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分析第22页
        2.3.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分析第22页
        2.3.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分析第22-23页
        2.3.4 无障碍设计理论第23-24页
        2.3.5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方法第24-27页
        2.3.6 园艺疗法第27-30页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第30-42页
    3.1 国外案例第30-36页
        3.1.1 俄勒冈烧伤中心花园第30-33页
        3.1.2 奥尼福利中心第33-35页
        3.1.3 国外案例总结第35-36页
    3.2 国内案例第36-42页
        3.2.1 西藏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设计第36-38页
        3.2.2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第38-40页
        3.2.3 国内案例总结第40-42页
第四章 颐老养生园规划的内容与原则第42-50页
    4.1 颐老养生园的功能第42-43页
        4.1.1 居住功能第42页
        4.1.2 餐饮功能第42页
        4.1.3 休闲娱乐功能第42-43页
        4.1.4 休憩功能第43页
        4.1.5 医疗护理功能第43页
        4.1.6 养生功能第43页
    4.2 颐老养生园规划内容第43-47页
        4.2.1 选址布局第43-44页
        4.2.2 出入口规划第44页
        4.2.3 建筑规划第44-45页
        4.2.4 交通规划第45页
        4.2.5 服务设施规划第45页
        4.2.6 景观规划第45-47页
    4.3 颐老养生园规划的原则第47-50页
        4.3.1 安全、无障碍性第47-48页
        4.3.2 可识别性、弥补性第48页
        4.3.3 舒适性、可交往性第48页
        4.3.4 生态性第48页
        4.3.5 文化性第48-50页
第五章 实证研究—镇江山水湾颐老养生园规划第50-80页
    5.1 项目概况与解析上位规划第50-56页
        5.1.1 项目的区位分析第50-51页
        5.1.2 交通分析第51-52页
        5.1.3 基地资源分析第52-53页
        5.1.4 规划定位和客源市场分析第53-55页
        5.1.5 SWOT分析第55-56页
    5.2 项目总体规划第56-58页
        5.2.1 规划依据第56-57页
        5.2.2 规划理念第57页
        5.2.3 规划的原则第57-58页
    5.3 项目的详细规划第58-79页
        5.3.1 总平面图第58-59页
        5.3.2 功能分区第59-60页
        5.3.3 交通规划第60-61页
        5.3.4 建筑规划第61-63页
        5.3.5 服务设施规划第63-64页
        5.3.6 植物种植规划第64-66页
        5.3.7 景观照明规划第66-67页
        5.3.8 竖向规划第67-68页
        5.3.9 分区规划第68-79页
    5.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结论第80页
    6.2 创新与不足第80-81页
        6.2.1 创新之处第80页
        6.2.2 不足之处第80-81页
    6.3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源ABA及其抑制剂对茶树抗冷性的影响
下一篇: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设计--以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与科研基地中心湖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