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节庆旅游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节庆旅游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基础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1.3.2 世业洲节庆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 第15页 |
1.3.3 世业洲节庆旅游资源(长江音乐节)开发建议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1 文献查阅 | 第15页 |
1.4.2 实例分析 | 第15-16页 |
1.4.3 走访调查 | 第16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6-19页 |
第2章 旅游项目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20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3 RMP分析理论 | 第21页 |
2.4 SWOT分析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乡村节庆旅游项目发展的现状 | 第23-37页 |
3.1 乡村节庆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 第23-25页 |
3.1.1 节庆的概念 | 第23页 |
3.1.2 节庆旅游的概念 | 第23-24页 |
3.1.3 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24-25页 |
3.2 节庆旅游分类与特点 | 第25-28页 |
3.2.1 节庆旅游分类 | 第25-27页 |
3.2.2 节庆旅游的特点 | 第27-28页 |
3.3 国内外节庆旅游发展概况 | 第28-31页 |
3.3.1 国外节庆旅游发展概况 | 第28-29页 |
3.3.2 国内节庆旅游发展概况 | 第29页 |
3.3.3 国内节庆旅游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3.4 乡村旅游地发展历程 | 第31-33页 |
3.4.1 萌芽期(1978年以前) | 第32页 |
3.4.2 起步期(1978-1994) | 第32-33页 |
3.4.3 成长期(1995-2004) | 第33页 |
3.4.4 发展期(2004年以后) | 第33页 |
3.5 乡村旅游地研究区域概述——镇江世业洲 | 第33-37页 |
3.5.1 地理区位概况 | 第33-34页 |
3.5.2 历史发展概况 | 第34页 |
3.5.3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4-35页 |
3.5.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5页 |
3.5.5 旅游资源概况 | 第35-37页 |
第4章 乡村节庆旅游项目案例分析 | 第37-51页 |
4.1 镇江世业洲长江主题音乐节概况 | 第37-39页 |
4.1.1 2010年长江迷笛音乐节 | 第37页 |
4.1.2 2011年长江草莓音乐节 | 第37-38页 |
4.1.3 2012年长江音乐节 | 第38页 |
4.1.4 2013年长江国际音乐节 | 第38页 |
4.1.5 2014年长江国际音乐节 | 第38-39页 |
4.2 长江主题音乐节对镇江世业洲发展的重要影响 | 第39-43页 |
4.2.1 推动世业洲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转型 | 第39-41页 |
4.2.2 提高世业洲美誉度,强化区域旅游形象 | 第41页 |
4.2.3 进一步促进世业洲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 第41-42页 |
4.2.4 促进旅游活动形式的创新 | 第42页 |
4.2.5 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 第42-43页 |
4.3 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43-49页 |
4.3.1 有利因素 | 第43-46页 |
4.3.2 不利因素 | 第46-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1-55页 |
5.1 结论 | 第51页 |
5.2 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51-55页 |
5.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地各项保障措施 | 第51-52页 |
5.2.2 完善节庆管理,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 | 第52页 |
5.2.3 强化节庆旅游项目举办的联合协同机制 | 第52-53页 |
5.2.4 加强对专业组织人才的培养 | 第53页 |
5.2.5 加强对节庆旅游活动与产品的创新 | 第53页 |
5.2.6 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升级 | 第53-54页 |
5.2.7 树立品牌,巩固形象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