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的运行模式与成效评价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1.1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2.1.2 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 第16页 |
2.1.3 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的主要特性 | 第16-17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2.2.1 发达国家农业推广模式 | 第17-18页 |
2.2.2 国内生猪发展现状 | 第18-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第三章 上海生猪科技入户工程模式 | 第26-38页 |
3.1 生猪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背景 | 第26页 |
3.2 上海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主要内容 | 第26-30页 |
3.2.1 组织技术专家队伍 | 第26-27页 |
3.2.2 培育科技示范场和辐射户 | 第27页 |
3.2.3 推介主导品种 | 第27-28页 |
3.2.4 推广主推技术 | 第28-29页 |
3.2.5 举办技术培训 | 第29页 |
3.2.6 升级特色服务 | 第29-30页 |
3.2.7 强化绩效考核 | 第30页 |
3.3 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 第30-34页 |
3.3.1 制定工作制度,完善领导组织 | 第30-31页 |
3.3.2 制定实施方案,编写技术方案 | 第31-32页 |
3.3.3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技术交流 | 第32页 |
3.3.4 制定指导手册,加强入户指导工作 | 第32-33页 |
3.3.5 撰写简讯简报,扩大工程辐射 | 第33-34页 |
3.4 上海市科技入户工程推广模式的保障措施 | 第34-36页 |
3.4.1 建立领导组织机构 | 第34页 |
3.4.2 建立生猪科技入户工作制度 | 第34页 |
3.4.3 规范生猪科技入户政策 | 第34页 |
3.4.4 完善生猪科技入户培训 | 第34-35页 |
3.4.5 发放培训相关资料 | 第35页 |
3.4.6 制定实施方案 | 第35页 |
3.4.7 宣传生猪科技入户工程 | 第35页 |
3.4.8 做好补贴工作 | 第35页 |
3.4.9 制定严格考核制度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上海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工作成效分析 | 第38-50页 |
4.1 上海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生猪生产发展成效 | 第38-39页 |
4.2 上海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覆盖率 | 第39页 |
4.3 上海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经济效益 | 第39-40页 |
4.4 上海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社会效益 | 第40-44页 |
4.4.1 规模化与标准化取得重大进展 | 第40-41页 |
4.4.2 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得到较好的完善和巩固 | 第41-42页 |
4.4.3 培训体系得到完善 | 第42-44页 |
4.5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 第44-45页 |
4.6 上海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存在问题 | 第45页 |
4.6.1 经费不足 | 第45页 |
4.6.2 辐射户数量有限 | 第45页 |
4.6.3 技术指导工作有待改善 | 第45页 |
4.7 讨论思考 | 第45-48页 |
4.7.1 加强组织领导 | 第46页 |
4.7.2 进一步完善专家组技术负责制 | 第46页 |
4.7.3 进一步完善技术指导员包户责任制 | 第46-47页 |
4.7.4 进一步完善示范辐射带动机制 | 第47页 |
4.7.5 进一步完善考核绩效机制 | 第47页 |
4.7.6 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机制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全文总结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