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平江县生态承载力初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生态承载力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1 生态承载力理论国外研究概况第11页
        1.2.2 生态承载力国内研究概况第11-13页
    1.3 研究方法的比较第13-18页
        1.3.1 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法第13-14页
        1.3.2 生态足迹法第14-15页
        1.3.3 状态空间法第15-16页
        1.3.4 供需平衡法第16-17页
        1.3.5 系统动力学法第17页
        1.3.6 综合评价法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理论分析及量化模型第21-27页
    2.1 生态承载力理论第21页
    2.2 生态承载力构成第21-23页
        2.2.1 生态弹性力第21页
        2.2.2 生态—资源承载力第21-22页
        2.2.3 生态—环境承载力第22页
        2.2.4 生态—社会承载力第22页
        2.2.5 生态承载压力第22-23页
    2.3 生态承载力定量计算模型与判定方法第23-27页
        2.3.1 生态承载力基本判定指标第23-24页
        2.3.2 生态承载力判定计算方法第24-27页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7-32页
    3.1 自然环境概况第27-29页
        3.1.1 地质构造及土壤类型第27-28页
        3.1.2 气候条件第28页
        3.1.3 水文第28页
        3.1.4 生物多样性第28-29页
    3.2 社会经济现状第29-30页
        3.2.1 人口第29页
        3.2.2 教育科技第29页
        3.2.3 文化、卫生第29页
        3.2.4 劳动与社会保障第29-30页
        3.2.5 交通运输与邮政通讯第30页
        3.2.6 贸易和旅游发展第30页
    3.3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第30-32页
第四章 平江县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第32-55页
    4.1 平江县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2-37页
        4.1.1 平江县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2-33页
        4.1.2 平江县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第33-35页
        4.1.3 评价指标解释第35-37页
    4.2 指标无量纲化与指标权重确定第37-41页
        4.2.1 指标无量纲化第37-40页
        4.2.2 指标权重确定第40-41页
    4.3 平江县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评价第41-55页
        4.3.1 评价标准第41-42页
        4.3.2 平江县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评价第42-44页
        4.3.3 平江县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评价第44-48页
        4.3.4 平江县承载压力度计算与分析评价第48-51页
        4.3.5 平江县生态承载综合评价分析第51-53页
        4.3.6 平江县生态环境承载情况讨论第53-55页
第五章 平江县可持续发展对策及模式第55-58页
    5.1 继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步伐第55-56页
        5.1.1 提高环保资金投入,提供科技保障第55-56页
        5.1.2 持续植被保护工程第56页
    5.2 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第56页
    5.3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第56-57页
    5.4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57-58页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58-60页
    6.1 结论第58页
    6.2 创新点第58-59页
    6.3 研究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拟酸雨对红壤性水稻土碳氮磷形态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平江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