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当前所用遗传标记的总结 | 第11-13页 |
1.1.1 RFLP标记 | 第11-12页 |
1.1.2 RAPD标记 | 第12页 |
1.1.3 AFLP标记 | 第12页 |
1.1.4 SSR标记 | 第12-13页 |
1.2 作图群体的建立 | 第13-14页 |
1.2.1 F_2群体 | 第13页 |
1.2.2 回交群体 | 第13页 |
1.2.3 加倍单倍体群体 | 第13-14页 |
1.2.4 重组自交系群体 | 第14页 |
1.2.5 精细定位群体 | 第14页 |
1.3 QTL作图方法 | 第14-15页 |
1.3.1 单标记分析法 | 第14页 |
1.3.2 区间作图法 | 第14-15页 |
1.3.3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5页 |
1.3.4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5页 |
1.4 棉花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1 F_2群体产量性状QTL定位研究 | 第15-16页 |
1.4.2 RIL群体产量性状QTL定位研究 | 第16页 |
1.4.3 其他群体产量性状QTL定位研究 | 第16页 |
1.5 品质性状QTL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1 F_2群体品质性状QTL定位研究 | 第17页 |
1.5.2 RIL群体品质性状QTL定位研究 | 第17页 |
1.6 其他性状QTL定位 | 第17页 |
1.7 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第17-18页 |
1.8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中棉所70亲本、F_1、F_2及高世代的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分析 | 第19-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页 |
1.1 试验材料、田间种植和管理 | 第19页 |
1.2 纤维品质检测 | 第19页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8页 |
2.1 亲本和F_1农艺性状 | 第19-20页 |
2.2 亲本和F_1纤维产量及品质性状 | 第20页 |
2.3 F_2群体农艺性状 | 第20-21页 |
2.4 F_2群体纤维品质性状 | 第21-24页 |
2.5 产量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26页 |
2.6 高世代F_(2:5)群体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表现 | 第26-28页 |
2.6.1 F_(2:5)群体产量性状表现 | 第26页 |
2.6.2 F_(2:5)群体产量及品质性状超亲优势分析 | 第26-27页 |
2.6.3 F_(2:5)高代部分优异品质植株的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中棉所70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SSR分子标记检测 | 第28-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1.2 方法 | 第28-30页 |
1.2.1 棉花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30页 |
1.2.1.1 配制DNA提取试剂 | 第28-29页 |
1.2.1.2 DNA提取方法 | 第29-30页 |
1.3 SSR标记分析 | 第30-31页 |
1.3.1 标记的筛选 | 第30-31页 |
1.3.2 凝胶银染显色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2.1 引物筛选 | 第31-33页 |
2.2 群体单标记分析 | 第33-41页 |
2.2.1 断裂比强度单标记分析 | 第34-36页 |
2.2.2 上半部平均长度单标记分析 | 第36-37页 |
2.2.3 铃重单标记分析 | 第37-38页 |
2.2.4 衣分单标记分析 | 第38-39页 |
2.2.5 其他性状单标记分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全文讨论与小结 | 第41-44页 |
1 全文讨论 | 第41-42页 |
1.1 亲本及群体的选择 | 第41页 |
1.2 各世代群体的产量及纤维品质综合分析 | 第41-42页 |
1.3 单标记T测验(双样本异方差假设)分析 | 第42页 |
1.4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42页 |
2 全文小结 | 第42-44页 |
2.1 亲本间的多态性 | 第42-43页 |
2.2 筛选一批性状优良的材料 | 第43页 |
2.3 单标记分析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