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概念及研究论域界定 | 第12-15页 |
1.2.1 中外合作办学 | 第12-13页 |
1.2.2 教育资源 | 第13-14页 |
1.2.3 优质教育资源 | 第14页 |
1.2.4 研究论域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1.5.1 研究创新点 | 第20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发展背景及发展历程 | 第21-25页 |
2.1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发展背景 | 第21-22页 |
2.1.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 第21页 |
2.1.2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 第21-22页 |
2.2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2.2.1 探索发展阶段(1978 年-1994 年) | 第22-23页 |
2.2.2 调整发展阶段(1995 年-2002 年) | 第23-24页 |
2.2.3 稳步发展阶段(2003 年至今) | 第24-25页 |
第3章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案例分析—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 | 第25-47页 |
3.1 调查案例选取缘由 | 第25-27页 |
3.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7-29页 |
3.2.1 调查对象 | 第27-28页 |
3.2.2 调查工具 | 第28-29页 |
3.2.3 调查实施 | 第29页 |
3.2.4 统计处理 | 第29页 |
3.3 武汉工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现状 | 第29-37页 |
3.3.1 人才培养理念引进方面 | 第29-32页 |
3.3.2 课程与教材引进方面 | 第32-35页 |
3.3.3 教学方式方法引进方面 | 第35-36页 |
3.3.4 师资队伍引进方面 | 第36页 |
3.3.5 管理制度引进方面 | 第36-37页 |
3.4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问题分析 | 第37-43页 |
3.4.1 人才培养理念缺乏特色,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不高 | 第37-39页 |
3.4.2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引进单一 | 第39-40页 |
3.4.3 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 第40-41页 |
3.4.4 专业化师资队伍缺乏 | 第41-42页 |
3.4.5 管理及服务工作有待深化 | 第42-43页 |
3.4.6 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 | 第43页 |
3.5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问题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3-47页 |
3.5.1 外部因素: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政策机制不健全 | 第44-45页 |
3.5.2 内部因素:高校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 | 第45-47页 |
第4章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51页 |
4.1 政府:政策保障与监管机制保驾护航 | 第47页 |
4.2 高校:转变观念,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 | 第47-51页 |
4.2.1 合理定位,树立“以生为本”人才培养理念 | 第48页 |
4.2.2 优化课程结构,“引进”并“创造”优质教材 | 第48-49页 |
4.2.3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 第49页 |
4.2.4 加大师资投入与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49页 |
4.2.5 转变管理观念,提高合作办学水平 | 第49-50页 |
4.2.6 强化监管意识,健全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