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2.1 环境因素 | 第11页 |
1.2.2 信息传递 | 第11-12页 |
1.2.3 低维材料(微/纳米材料) | 第12-14页 |
1.3 氧化钛的结构和性质 | 第14-21页 |
1.3.1 晶体结构 | 第14-16页 |
1.3.2 光存储性 | 第16-18页 |
1.3.3 氧敏性 | 第18-19页 |
1.3.4 电阻-温度稳定性 | 第19页 |
1.3.5 光催化性 | 第19-21页 |
1.4 氧化钛的应用研究 | 第21-23页 |
1.4.1 电极传感器 | 第21页 |
1.4.2 工业颜料 | 第21-22页 |
1.4.3 光催化剂 | 第22页 |
1.4.4 光存储介质(相变存储) | 第22-23页 |
1.4.5 光学薄膜的制备 | 第23页 |
1.5 Ti_3O_5的制备方法 | 第23-25页 |
1.5.1 二氧化钛还原法(高温烧结法) | 第23-25页 |
1.5.2 反应溅射法 | 第25页 |
1.5.3 气相沉积法 | 第25页 |
1.6 Cu基Ti_3O_5微/纳米材料的性能优势 | 第25-26页 |
1.7 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7.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6-27页 |
1.7.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Cu基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39页 |
2.1 概述 | 第28页 |
2.2 实验与仪器 | 第28-30页 |
2.2.1 基础实验耗材 | 第28-29页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3 实验装置与工艺路线 | 第30-33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31-32页 |
2.3.2 工艺路线 | 第32-33页 |
2.4 制备流程 | 第33-35页 |
2.4.1 实验预处理阶段 | 第33-34页 |
2.4.2 复合材料制备操作 | 第34-35页 |
2.5 性能测试方法及原理 | 第35-38页 |
2.5.1 X射线衍射(XRD) | 第35-36页 |
2.5.2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 | 第36-37页 |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能量色散光谱仪(EDX) | 第37页 |
2.5.4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 | 第37页 |
2.5.5 亲水性能测试 | 第37-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Cu基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39-53页 |
3.1 概述 | 第39页 |
3.2 Cu基氧化钛材料的表征 | 第39-41页 |
3.3 反应温度对氧化钛材料制备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 沉积时间对氧化钛材料制备的影响 | 第43-45页 |
3.5 保温时间对氧化钛材料制备的影响 | 第45-48页 |
3.6 Si/Ti摩尔比对氧化钛材料制备的影响 | 第48-50页 |
3.7 Ti_3O_5制备的热力学分析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第53-64页 |
4.1 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3-58页 |
4.1.1 沉积时间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4.1.2 反应温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4.1.3 保温时间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4.1.4 Si/Ti摩尔比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 亲水性能研究 | 第58-63页 |
4.2.1 沉积时间对亲水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2 反应温度对亲水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3 保温时间对亲水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4.2.4 Si/Ti摩尔比对亲水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