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禽论文--鸡论文

时钟基因在母鸡生殖系统中的节律性表达及颗粒细胞中时控基因的筛选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常用符号说明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0页
    1 引言第14-15页
    2 雌禽的排卵—产蛋循环第15-21页
        2.1 排卵与产蛋发生时间的偏好性第15页
        2.2 卵泡的生长发育与等级划分第15-17页
        2.3 排卵发生的标志性信号—LH峰第17-18页
        2.4 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第18-20页
        2.5 蛋的形成第20-21页
    3 排卵的触发机制第21-23页
        3.1 GnRH神经元受SCN直接调控第21-23页
        3.2 性激素反馈性调控GnRH神经元第23页
    4 生物钟的构成与运行—时钟基因与发条机制第23-26页
        4.1 时钟基因是组成生物钟最基本的要素第24-25页
        4.2 时钟基因的表达模式是判断生物钟运行与否的标准第25-26页
    5 解析雌禽生殖过程中的时间控制系统第26-28页
        5.1 性腺轴中具有“节律性”的部位及其作用第26-28页
        5.2 母鸡是研究生殖系统优良的模式动物第28页
    6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6.1 目的意义第28-29页
        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二章 蛋鸡产蛋时间、产蛋间隔、连产性能及相互关系研究第30-37页
    1 引言第30-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页
    3 统计方法第31页
    4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5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时钟基因在鸡等级卵泡和输卵管中的表达研究第37-61页
    1 引言第37-3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8-45页
        2.1 试验动物第38页
        2.2 试验仪器和主要试剂第38-39页
        2.3 主要试剂及配制第39页
        2.4 试验方法第39-44页
        2.5 统计分析第44-45页
    3 结果第45-56页
        3.1 等级卵泡的形态学观察第45页
        3.2 时钟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第45-47页
        3.3 时钟基因在卵泡中的表达概况第47-48页
        3.4 发条机制在卵泡中的分布第48-51页
        3.5 不同卵泡间节律强度和峰值状态的比较第51-53页
        3.6 颗粒细胞体外培养验证第53页
        3.7 时钟基因在输卵管中的表达检测第53-56页
    4 讨论第56-60页
    5 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LH在同步化卵泡副节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第61-67页
    1 引言第61-6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2.1 主要试剂及配制第63页
        2.2 激素与抑制剂处理第63-64页
    3 数据分析第64页
    4 结果第64-65页
        4.1 LH对颗粒细胞内时钟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4-65页
        4.2 阻断LH下游信号通路对颗粒细胞中时钟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5页
    5 讨论第65-66页
    6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鸡卵泡颗粒细胞中时控基因的筛选第67-84页
    1 引言第67-6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8-73页
        2.1 试验动物第68页
        2.2 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第68页
        2.3 RNA-seq文库构建第68-69页
        2.4 cDNA的合成第69-71页
        2.5 原始fq序列处理第71页
        2.6 比对和组装第71页
        2.7 mRNA的标准化及节律性表达基因的筛选第71-72页
        2.8 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第72页
        2.9 KEGG pathway分析第72-73页
        2.10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第73页
    3 结果第73-81页
        3.1 文库构建第73-75页
        3.2 测序数据概述第75页
        3.3 JTK CYCLE输出结果第75-77页
        3.4 节律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第77-80页
        3.5 以时钟基因为Marker与第三章中q-PCR结果验证第80-81页
    4 讨论第81-83页
    5 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第84-86页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84页
    6.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4页
致谢第94-95页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95-96页
附录第96-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鹜鸭和北京鸭骨骼肌发育差异的调控机制研究
下一篇:Ⅰ,稻瘟病抗性蛋白Pi36卷曲螺旋结构域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机理 Ⅱ,拟南芥广谱抗病蛋白RPW8.1与乙烯信号的相互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