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NO外源性供体的主要类型 | 第16-17页 |
1.2.2 NO的检测方法 | 第17页 |
1.2.3 光动力学疗法 | 第17-18页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和贡献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21-2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1-22页 |
2.3 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的合成 | 第22-23页 |
2.3.1 具体的合成过程 | 第22页 |
2.3.2 实验原理 | 第22页 |
2.3.3 配合物及其对应配体的结构示意图 | 第22-23页 |
2.4 配合物的表征 | 第23-27页 |
2.4.1 配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23-24页 |
2.4.2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24页 |
2.4.3 配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 | 第24-25页 |
2.4.4 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NO选择性电极法测定光调控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对NO的释放 | 第29-35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33页 |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9-30页 |
3.2.2 实验仪器及软件说明 | 第30-31页 |
3.2.3 NO电极的初始安装 | 第31页 |
3.2.4 NO电极的校准 | 第31-32页 |
3.2.5 光诱导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水溶液中NO释放的测定 | 第32-3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35-47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无光照条件下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35-41页 |
4.2.1 实验原理 | 第35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4.3 光照条件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对DNA的光敏切割作用 | 第41-46页 |
4.3.1 实验原理 | 第41页 |
4.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1-42页 |
4.3.3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3.4 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与HSA的相互作用 | 第47-59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5.2.1 实验所用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5.3.1 荧光淬灭机制的研究 | 第49-51页 |
5.3.2 用静态淬灭法分析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与HSA的相互作用 | 第51-53页 |
5.3.3 紫外光谱法研究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与HSA的相互作用 | 第53-54页 |
5.3.4 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与HSA的相互作用 | 第54-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9-73页 |
6.1 引言 | 第59页 |
6.2 MTT比色法测定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9-65页 |
6.2.1 实验原理 | 第59页 |
6.2.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6.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6.3 细胞术检测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65-69页 |
6.3.1 实验原理 | 第65页 |
6.3.2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6.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6.4 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种亚硝酰钌配合物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 | 第69-71页 |
6.4.1 实验原理 | 第69页 |
6.4.2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6.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0-7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