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6-31页 |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 第16-1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1.2.1 我国教育投融资现状研究 | 第19页 |
1.2.2 财政拨款模式研究 | 第19-20页 |
1.2.3 民办教育投融资研究 | 第20-21页 |
1.2.4 高校捐赠资金研究 | 第21-22页 |
1.2.5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研究 | 第22-24页 |
1.2.6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 第24-25页 |
1.3 教育理论发展 | 第25-26页 |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 | 第26-28页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1.6 基本定义 | 第29-31页 |
第2章 我国高校投融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 第31-36页 |
2.1 高等教育财政全负担阶段 | 第31-32页 |
2.2 高等教育进入多渠道融资阶段 | 第32-36页 |
2.2.1 政府投入 | 第32-34页 |
2.2.2 社会投入:企业及个人投入 | 第34-35页 |
2.2.3 学校自筹 | 第35-36页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校投融资现状 | 第36-50页 |
3.1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情况 | 第36-39页 |
3.1.1 高等教育规模呈几何增长 | 第36-37页 |
3.1.2 高等教育经费持续增长,改善了办学条件 | 第37-38页 |
3.1.3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不断增加 | 第38-39页 |
3.2 我国高等学校经费结构分析 | 第39-43页 |
3.2.1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 第39-41页 |
3.2.2 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 第41-43页 |
3.3 我国高等学校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50页 |
3.3.1 教育经费生均水平较低 | 第43-45页 |
3.3.2 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仍显不足 | 第45-47页 |
3.3.3 财政拨款成为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 第47-48页 |
3.3.4 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和社会捐赠经费占比很低 | 第48页 |
3.3.5 高校自筹基建支出比例较高,高校债务需要化解 | 第48-50页 |
第4章 我国高校拨款模式研究 | 第50-61页 |
4.1 我国高校预算拨款模式 | 第50-51页 |
4.2 发达国家高校拨款研究 | 第51-59页 |
4.2.1 美国高校财政拨款体制、模式研究 | 第51-54页 |
4.2.2 英国高校财政拨款模式 | 第54-59页 |
4.3 发达国家拨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59-61页 |
4.3.1 明确拨款目标 | 第59-60页 |
4.3.2 成立第三方机构,参与财政拨款 | 第60页 |
4.3.3 建立动态绩效考核指标 | 第60-61页 |
第5章 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型分析及对策 | 第61-75页 |
5.1 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存在问题 | 第62-65页 |
5.1.1 高等学校贷款额度大,以长期贷款为主 | 第62-63页 |
5.1.2 高校基本建设总量基本符合指标,但比例不协调 | 第63-64页 |
5.1.3 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以银行贷款为主 | 第64-65页 |
5.2 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型分析 | 第65-67页 |
5.3 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研究 | 第67-71页 |
5.3.1 PPP模式的定义 | 第67-69页 |
5.3.2 PPP模式的运营 | 第69-70页 |
5.3.3 PPP模式的财政风险控制 | 第70-71页 |
5.4 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可采用的其他模式 | 第71-72页 |
5.4.1 ABS项目融资模式 | 第71-72页 |
5.4.2 股份合作制融资方式 | 第72页 |
5.5 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建议 | 第72-75页 |
5.5.1 提高教育经费规模,改善基本建设经费结构 | 第72-73页 |
5.5.2 发展专业技术型高校,减少综合性高校数量 | 第73页 |
5.5.3 发挥市场力量来办学 | 第73-74页 |
5.5.4 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平台,避免重复建设 | 第74页 |
5.5.5 完善法律保障 | 第74-75页 |
第6章 分类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投融资机会研究 | 第75-98页 |
6.1 产权理论 | 第75-76页 |
6.2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 第76-83页 |
6.2.1 民办高等教育规模较小 | 第76-79页 |
6.2.2 民办高等教育收入主要依靠学杂费 | 第79-81页 |
6.2.3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较低 | 第81-82页 |
6.2.4 民办高等教育的举办者不能获得合理回报 | 第82-83页 |
6.3 美国私立高校经费分析 | 第83-87页 |
6.3.1 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经费分析 | 第83-86页 |
6.3.2 美国营利性私立高校经费分析 | 第86-87页 |
6.4 民办高校介入资本市场分析 | 第87-95页 |
6.4.1 民办高校分类改革背景 | 第87-90页 |
6.4.2 民办高校介入资本市场可行性分析 | 第90-92页 |
6.4.3 民办高校介入资本市场现状 | 第92-95页 |
6.5 分类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投融资机会 | 第95-98页 |
6.5.1 开展股份制办学 | 第96页 |
6.5.2 合理引导风投资金、种子基金进入民办教育领域 | 第96-97页 |
6.5.3 鼓励有条件的机构上市融资 | 第97-98页 |
第7章 高校捐赠经费拓展改革研究 | 第98-112页 |
7.1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经费现状 | 第98-101页 |
7.1.1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经费比例过低 | 第98-99页 |
7.1.2 高校接受的捐款分布不均 | 第99-101页 |
7.2 影响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主要原因 | 第101-102页 |
7.2.1 捐赠的法律环境还不完善 | 第101页 |
7.2.2 捐赠资金的管理缺乏专业性、透明性 | 第101-102页 |
7.2.3 高校对捐赠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 第102页 |
7.3 美国高校捐赠借鉴 | 第102-108页 |
7.3.1 美国高校接受捐赠的情况 | 第102-104页 |
7.3.2 美国捐赠基金投资情况 | 第104-107页 |
7.3.3 哈佛大学捐赠资金运作情况 | 第107-108页 |
7.4 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对中国的启示 | 第108-112页 |
7.4.1 组建基金会等专门机构进行筹资 | 第108-109页 |
7.4.2 组建专业团队进行捐赠资金运作 | 第109-110页 |
7.4.3 完善具有激励效应的捐赠法律环境 | 第110页 |
7.4.4 加强校友联系 | 第110-112页 |
第8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 | 第112-127页 |
8.1 我国高校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情况分析 | 第113-116页 |
8.1.1 高校科研人员持续增加,占比下降 | 第113页 |
8.1.2 高等学校研发经费稳步上升,占比下降 | 第113-114页 |
8.1.3 发表SCI论文数量不断上升,但成果产业化水平低 | 第114-116页 |
8.1.4 高校校办资产分布不均衡 | 第116页 |
8.2 影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因素分析 | 第116-120页 |
8.2.1 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的科研与市场脱节 | 第117-118页 |
8.2.2 科技管理体制有待创新 | 第118页 |
8.2.3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 | 第118-119页 |
8.2.4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第119-120页 |
8.2.5 校办产业存在着定位不明确,产权不清晰的问题 | 第120页 |
8.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 第120-122页 |
8.3.1 高校自办企业模式 | 第120-121页 |
8.3.2 与企业合办模式 | 第121页 |
8.3.3 大学科技园模式 | 第121页 |
8.3.4 技术交易模式 | 第121-122页 |
8.4 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对我国的启示 | 第122-124页 |
8.4.1 通过立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 第122-123页 |
8.4.2 高校重视技术转移工作 | 第123页 |
8.4.3 通过中介结构,完善转移路径 | 第123-124页 |
8.5 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 第124-127页 |
8.5.1 促进高校与企业结合,建立转化完整的产业链 | 第124页 |
8.5.2 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 | 第124-125页 |
8.5.3 完善法律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125页 |
8.5.4 促进交易中介市场发展 | 第125-126页 |
8.5.5 建设大学科技园 | 第126页 |
8.5.6 完善融资体系,保障科技成果的转化 | 第126-127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