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8-50页 |
第一节 问题与思路 | 第18-30页 |
一、问题的提出:实践性问题 | 第18-24页 |
二、现实疑惑 | 第24-26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6-3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选题意义 | 第30-43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30-4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呈现两种德性伦理学实践性证成路径的必要性 | 第43-47页 |
一、孔子伦理学实践性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实践性 | 第43-46页 |
二、两种伦理学实践性比较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 第46-47页 |
第四节 本文结构 | 第47-50页 |
第一部分 本文基本立场 | 第50-86页 |
第二章 德性伦理学实践性指向与规范性诉求 | 第50-86页 |
第一节 问题澄清 | 第50-60页 |
一、德性品质的实践性与稳定性 | 第50-57页 |
二、德性品质的实践性与自足性(自行激发效能) | 第57-60页 |
第二节 德性伦理学的实践性指向与规范性诉求 | 第60-72页 |
一、古代伦理学的实践性指向 | 第61-63页 |
二、当代德性伦理学不同派别对实践性的讨论 | 第63-69页 |
三、不同实践指向与规范性 | 第69-72页 |
第三节 规范性诉求下的德性伦理学结构与特征 | 第72-86页 |
一、“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与德性伦理学的特征 | 第72-75页 |
二、德性伦理学具有基本概念么 | 第75-79页 |
三、德性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概念还原主义 | 第79-86页 |
第二部分 不同德性伦理学对实践性的回应 | 第86-165页 |
第三章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实践性证成路径 | 第87-119页 |
第一节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实践性前提 | 第88-93页 |
一、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实践性特点 | 第88-89页 |
二、实践性的前提——德性存在的客观基础如何具有规范性 | 第89-93页 |
第二节 法典化与德性的应用 | 第93-103页 |
一、法典化道德——方向性错误 | 第93-95页 |
二、可普遍化的道德法则,还是道德法则的普遍有效性 | 第95-97页 |
三、道德法则法典化后果 | 第97-99页 |
四、德性规则的应用与法典化理论 | 第99-103页 |
第三节 道德法则反法典化与“人应该如何生活” | 第103-111页 |
一、道德规则的反法典化 | 第103-106页 |
二、实践三段论与“人应该如何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 第106-108页 |
三、问题与反思 | 第108-111页 |
第四节 弱规范性解读之语义规范性与理由整体主义 | 第111-117页 |
一、道德特殊主义对道德原则的理解 | 第111-113页 |
二、理由整体主义的理解与各种质疑 | 第113-116页 |
三、两种认识论与初始义务 | 第116-117页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117-119页 |
第四章 孔子伦理学实践性证成路径 | 第119-165页 |
第一节 孔子伦理学是德性伦理学么 | 第120-128页 |
一、德性伦理学与孔子伦理学 | 第121-124页 |
二、孔子伦理学是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还是幸福主义德性伦理学 | 第124-128页 |
第二节 孔子伦理学实践性的前提与特征 | 第128-132页 |
一、人性论中客观性与规范性 | 第128-131页 |
二、实践性特征“践仁格义” | 第131-132页 |
第三节 如何理解孔子伦理学的德性 | 第132-143页 |
一、学界对“德性”(仁义礼)的已有理解 | 第133-138页 |
二、德性作为普遍规则的有效性 | 第138-140页 |
三、孔子伦理学德性品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140-142页 |
四、德性品质与反法典化 | 第142-143页 |
第四节 德性品质的反法典化应用 | 第143-155页 |
一、作为德性品质的“礼” | 第144-147页 |
二、社会规制(规范)“礼” | 第147-149页 |
二、礼的反法典化理解与应用 | 第149-155页 |
第五节 教化、示范与弱规范性 | 第155-160页 |
一、孔子伦理学的本质——教化、示范 | 第155-158页 |
二、功夫论与弱规范 | 第158-160页 |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 第160-165页 |
第三部分 两种路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第165-176页 |
第五章 两种德性伦理学实践性的两种策略 | 第165-176页 |
第一节 “人应该如何生活”之两种演绎模式的相似性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差异性---自我与他人的界限 | 第167-172页 |
一、自我概念的相似性——自我完成、自我实现 | 第168-170页 |
二、自我认同与“大写自我” | 第170-172页 |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 | 第172-176页 |
一、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72-173页 |
二、进一步值得讨论的问题 | 第173-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89-190页 |
附件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