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曲艺论文

清代南方唱书研究

中文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2页
    1.1 “清代南方唱书”基本概念第17页
    1.2 “清代南方唱书”与“元明说唱词话”的关系第17-19页
    1.3 “清代南方唱书研究”选题缘起与研究方法第19-25页
        1.3.1 俗文学北方鼓词的深入研究第19-20页
        1.3.2 新研究方向语词的偶然呈现第20-21页
        1.3.3 新发现的一个巨大学术数据资料库第21-22页
        1.3.4 选题研究方法第22-25页
    1.4 “清代南方唱书”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第25-27页
    1.5 “清代南方唱书”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意义第27-28页
    1.6 “清代南方唱书”概念阐释第28-30页
    1.7 南方唱书和其他南北方曲艺曲种的区别第30-40页
        1.7.1 南方唱书和北方鼓词的区别第30-32页
        1.7.2 南方唱书和北方其他曲艺曲种的区别第32-34页
        1.7.3 南方唱书和宝卷的区别第34-35页
        1.7.4 南方唱书和木鱼书的区别第35-36页
        1.7.5 南方唱书和弹词的区别第36-37页
        1.7.6 南方唱书和善书的区别第37-40页
    1.8 结论第40-42页
第二章 清代南方唱书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关系第42-58页
    2.1 清代南方唱书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同内容版本的关系第43-54页
        2.1.1 版本阐释第43-44页
        2.1.2 三个版本之间对比与分析第44-47页
        2.1.3 三者之间的承继关系第47-54页
    2.2 清代南方唱书对明代说唱词话的继承与改编第54-58页
        2.2.1 故事内容紧凑化第54-55页
        2.2.2 故事情节完整化第55-56页
        2.2.3 故事结局美好化第56-58页
第三章 清代湖北、湖南地区的“唱书”第58-77页
    3.1 清代湖北地区的“唱书”第58-73页
        3.1.1 20世纪80年代湖北武汉地区的“盲人唱书组”第58-59页
        3.1.2 “盲人唱书组”编纂“唱书”曲目内容与形式第59-65页
        3.1.3 清代湖北地区的“唱书”第65-68页
        3.1.4 清末民初湖北宜昌的“唱书”第68-71页
        3.1.5 湖北荆州市的“唱书”第71-73页
    3.2 清代湖南地区的“唱书”第73-77页
        3.2.1 民国时期湖南地区“唱书类唱本”的搜集整理第73-75页
        3.2.2 《湖南提要》著录“唱书”目录第75-77页
第四章 清代云南、贵州、四川地区的“唱书”第77-111页
    4.1 清代云南地区的“唱书”第77-85页
        4.1.1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云南流行的“昭通唱书”第77页
        4.1.2 “昭通唱书”的唱本来源第77-78页
        4.1.3 “昭通唱书”的演唱形式与唱本曲目第78-79页
        4.1.4 “昭通唱书”的唱词和唱腔第79-81页
        4.1.5 昭通地区的“威信唱书”第81页
        4.1.6 曲靖地区的“者海唱书”第81-82页
        4.1.7 云南地区“唱书”的表演活动和印刷售卖第82-85页
    4.2 清代四川地区的“唱书”第85-97页
        4.2.1 清代四川叙州府(今宜宾地区)流传“唱书”第85-87页
        4.2.2 四川眉山地区80年代出现的手抄“唱书”第87-89页
        4.2.3 清代至民国初年四川地区书坊所刊行的“唱书”第89-94页
        4.2.4 当代甘川陕三省交界陇南地区“康县唱书”第94-97页
    4.3 清代贵州地区的“唱书”第97-111页
        4.3.1 《中国民间唱书》第97-99页
        4.3.2 “安顺唱书”第99-103页
        4.3.3 “安顺唱书”的文本结构形式第103-106页
        4.3.4 “安顺唱书”的“地戏”表演形式第106-108页
        4.3.5 现当代遵义地区的“唱书”第108-111页
第五章 清末民初上海石印书局出版的“唱书”第111-125页
    5.1 清末民初上海石印书局《图书目录》著录的“唱书”第111-117页
        5.1.1 刊行“唱书”的上海书坊第113-114页
        5.1.2 现存清末民初上海各书局出版的“唱书”第114-115页
        5.1.3 上海石印“唱书”的来源第115-117页
    5.2 清末上海城市的“闲散文化环境氛围”以及“唱书”类曲艺“唱新闻”第117-120页
    5.3 清末民初上海石印书局出版“唱书”原因第120-125页
        5.3.1 清末上海城市市民阶层成分构成的变化第120-122页
        5.3.2 清末上海城市石版印刷科技的引进推广第122-125页
第六章 清代南方唱书文本正文句子结构类型第125-136页
    6.1 全是韵文唱词类第125-131页
        6.1.1 七字句格韵文唱词第125-126页
        6.1.2 十字句格韵文唱词第126-127页
        6.1.3 五五七五格韵文唱词第127-128页
        6.1.4 三三七七七格韵文唱词第128-129页
        6.1.5 七七七七七套格韵文唱词第129-131页
    6.2 韵文唱词与散文说白相互交杂类第131-136页
        6.2.1 七字句唱词与散文说白相互交杂第131-132页
        6.2.2 十字句唱词与散文说白相互交杂第132-134页
        6.2.3 七字句、十字句唱词与散文说白相互交杂第134-136页
第七章 清代南方唱书中的“元代社会记忆”第136-157页
    7.1 解放初期王兆乾在贵池发现的“安徽贵池傩戏戏本”第136页
    7.2 “安徽贵池傩戏戏本”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之间的联系第136-141页
    7.3 “安徽贵池傩戏戏本”中出现的元代习用语词和宋元俗字因素第141-148页
        7.3.1 “安徽贵池傩戏戏本”中《章文选》的两种版本第141-145页
        7.3.2 两种《章文选》版本中的元代习用语词和宋元俗字第145-148页
    7.4 安徽贵池傩戏的纪念仪式、身体操演、刻写实践第148-157页
        7.4.1 纪念仪式——傩戏历史记忆中的元代汉族民众的祖先信仰第149-151页
        7.4.2 身体操演——傩戏历史记忆中的多元民族生活历史断面第151-154页
        7.4.3 刻写事件——傩戏历史记忆中的产生时代戏本形式语言遗留第154-157页
第八章 清代南方唱书中的“当代社会记忆”第157-187页
    8.1 保存在周仲夏手稿中的《西乡反》“唱书”第159-172页
        8.1.1 《西乡反》唱词中的“西乡反”事件第159-162页
        8.1.2 “西乡反”事件在地方志中的“官方记载”第162-163页
        8.1.3 “西乡反”事件在《西乡反》唱词中的“民间记载”第163-172页
    8.2 “夜歌书”中长篇叙事诗《说唱周学健》与“剃头案”第172-187页
        8.2.1 “夜歌书”中长篇叙事诗《说唱周学健》第172-180页
        8.2.2 长篇叙事诗《说唱周学建》出现在“夜歌书”中的原因第180-187页
第九章 清代南方唱书的曲种变异第187-202页
    9.1 “落地唱书”与越剧第187-196页
    9.2 以《柳荫记》为例分析“唱书”与早期川剧的关系第196-202页
第十章 清代南方唱书内容所呈现的底层民众思想意识形态第202-222页
    10.1 清代南方唱书内容主题分类第202-206页
    10.2 清代南方唱书内容中呈现的底层民众思想意识形态第206-222页
        10.2.1 清代南方唱书“民间信仰体系”建构传承渊源第207-208页
        10.2.2 元杂剧、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中的“民间信仰体系”建构第208-212页
        10.2.3 清代南方唱书中的“民间信仰体系”建构第212-222页
第十一章 结语第222-224页
参考文献第224-23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30-231页
致谢第231-232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232-234页

论文共2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山西师范教育研究(1912-1937)
下一篇: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