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微生物脱色偶氮染料的机制 | 第13-15页 |
·吸附脱色 | 第13-14页 |
·有氧条件下偶氮降解 | 第14页 |
·厌氧条件下偶氮染料降解 | 第14-15页 |
·微生物对偶氮染料的脱色降解 | 第15-17页 |
·细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降解 | 第15-16页 |
·真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降解 | 第16页 |
·藻类对偶氮染料的脱色 | 第16-17页 |
·混合菌群对偶氮染料的脱色降解 | 第17页 |
·微生物脱色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碳源和氮源 | 第17-18页 |
·温度和pH | 第18页 |
·染料分子结构 | 第18-19页 |
·电子供体 | 第19页 |
·T-RFLP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T-RFLP技术原理 | 第19页 |
·T-RFLP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的优点 | 第19-20页 |
·T-RFLP技术的应用 | 第20页 |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偶氮染料脱色过程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选题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1-23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高效脱色降解偶氮染料的功能菌群的驯化、分离 | 第23-36页 |
·前言 | 第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材料 | 第23-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脱水污泥的驯化脱色 | 第27-29页 |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29-32页 |
·分离菌株纯培养对偶氮染料的脱色 | 第32-33页 |
·分离株混合培养对偶氮染料的脱色 | 第33页 |
·菌粉制剂对金橙I的脱色 | 第33-34页 |
·偶氮染料结构对微生物脱色的影响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聚氨酯泡沫固定化微生物对偶氮染料的脱色 | 第36-40页 |
·前言 | 第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材料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不同偶氮染料驯化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40-47页 |
·前言 | 第40页 |
·可分离培养的微生物群落 | 第40页 |
·T-RFLP分析及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可分离培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41-42页 |
·T-RFLP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 | 第42-43页 |
·典范对应分析(CCA)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微生物燃料电池快速处理含偶氮染料废水的研究 | 第47-55页 |
·前言 | 第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MFC的构建 | 第47-48页 |
·MFC的启动和运行 | 第48页 |
·数据测量和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外加碳源对MFC产电脱色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缓冲盐对MFC产电脱色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MFC运行周期中其他指标的变化 | 第51-54页 |
·MFC系统中的电子流分配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可溶性微生物产物对偶氮染料废水脱色及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55-62页 |
·前言 | 第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55-56页 |
·EPS和SMP的培养富集和分离 | 第56页 |
·EPS和SMP的基本性质测定 | 第56-57页 |
·SMP和EPS对MFC产电性能和偶氮染料脱色性能的影响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SMP和EPS的基本性质 | 第57-59页 |
·EPS和SMP的红外分析 | 第59页 |
·SMP和EPS对MFC产电性能和染料脱色的影响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7 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色偶氮染料过程形成的微生物群落 | 第62-6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