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凤尾藓属植物简介 | 第12-13页 |
·中国凤尾藓属植物的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的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福建省自然概况 | 第14-15页 |
·福建省藓类研究 | 第15页 |
·浙江省自然概况 | 第15-16页 |
·浙江省藓类研究 | 第16页 |
·江苏省自然概况 | 第16-17页 |
·江苏省藓类研究 | 第17-18页 |
·上海市自然概况 | 第18页 |
·上海市藓类研究 | 第18页 |
·区系研究 | 第18-20页 |
·中国苔藓植物区系研究近况 | 第18-19页 |
·苔藓植物区系研究常见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技术 | 第20-25页 |
·ISSR分子标记技术 | 第20-21页 |
·基于ISSR标记的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1-22页 |
·植物形态与变异、多样性分析的数学方法 | 第22-25页 |
·几种凤尾藓在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潜在适生区分布的预测 | 第25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5-28页 |
·拟解决凤尾藓属植物物种水平上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多样性研究 | 第26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区系多样性研究 | 第26-27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特殊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7页 |
·几种凤尾藓属植物在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属潜在分布研究 | 第27-28页 |
第2章 凤尾藓属形态与分类学研究 | 第28-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国内外文献查询 | 第29页 |
·标本采集及标本馆借阅 | 第29页 |
·研究结果 | 第29-41页 |
·已经被归并的中国凤尾藓属植物异名 | 第29-35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三省一市凤尾藓属植物种类 | 第35-41页 |
·凤尾藓属(Fissidens)的主要形态特征 | 第41-53页 |
·植物体 | 第42页 |
·茎 | 第42-43页 |
·叶片 | 第43-53页 |
·孢子体 | 第53页 |
·凤尾藓属植物种间形态差异初步探索 | 第53-57页 |
·聚类分析 | 第54-57页 |
·关于几种存在争议的凤尾藓 | 第57-64页 |
·厥叶凤尾藓与异形凤尾藓的比较 | 第57-59页 |
·小凤尾藓厄氏变种与小凤尾藓的比较 | 第59-60页 |
·鲁宾凤尾藓与黄叶凤尾藓比较 | 第60-61页 |
·钝叶凤尾藓与短肋凤尾藓 | 第61-62页 |
·台湾凤尾藓与曲肋凤尾藓比较 | 第62-64页 |
第3章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区系研究 | 第64-74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区系 | 第64-70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区系 | 第64-66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区系分析 | 第66-68页 |
·区系地理成分多样化,与周边地区紧密联系 | 第68-69页 |
·热带成分占优势 | 第69-70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三省一市与其他省市凤尾藓属植物共有种及相似性比较 | 第70-74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与其它省共有种及相似性系数对比 | 第71-73页 |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与其它省份的联系 | 第73-74页 |
第4章 基于ISSR数据探讨卷叶凤尾藓的遗传多样性 | 第74-9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材料 | 第75-76页 |
·试剂 | 第76-77页 |
·DNA提取及PCR扩增 | 第77页 |
·数据记录与分析 | 第7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7页 |
·卷叶凤尾藓ISSR扩增结果 | 第77-78页 |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8-80页 |
·种群的遗传分化分析 | 第80-81页 |
·种群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81-87页 |
·讨论 | 第87-90页 |
第5章 当前气候情境下几种凤尾藓在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的潜在分布格局 | 第90-100页 |
·数据来源与预测方法 | 第90-94页 |
·数据来源 | 第90-91页 |
·预测软件 | 第91-93页 |
·预测方法 | 第93-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99页 |
·讨论 | 第99-10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总结 | 第100-102页 |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