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第一部分 鸭坦布苏病毒的毒力位点鉴定与分析 | 第15-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2.方法 | 第16-20页 |
3 结果 | 第20-24页 |
4.讨论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携带 S388R 突变位点的感染性克隆构建以携带 S388R 突变位点的感染性克隆构建以 | 第26-40页 |
前言 | 第26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26-28页 |
2.方法 | 第28-33页 |
3 结果 | 第33-39页 |
4.讨论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恢复病毒的体外生物学特征研究 | 第40-53页 |
前言 | 第40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2 方法 | 第41-44页 |
3 结果 | 第44-51页 |
4.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部分 恢复病毒的体内水平实验 | 第53-62页 |
前言 | 第53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53页 |
2 方法 | 第53-56页 |
3.结果 | 第56-61页 |
4.讨论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综述 | 第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