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行政诉讼法论文

行政“黑名单”司法救济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5页
    一、选题背景第10页
    二、选题意义第10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0-15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0-11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1-15页
第一章 行政“黑名单”制度概说第15-25页
    一、行政“黑名单”制度概念第15-16页
    二、行政“黑名单”制度的阶段性构造第16-19页
        (一)“黑名单”列入行为第16-17页
        (二)“黑名单”公布行为第17-18页
        (三)“黑名单”惩戒行为第18-19页
        (四)“黑名单”信用修复行为第19页
    三、行政“黑名单”制度特征第19-22页
        (一)动态性第19页
        (二)多方性第19-21页
        (三)外部性第21页
        (四)惩戒性第21页
        (五)不可逆性第21-22页
    四、行政“黑名单”分类第22-25页
        (一)学界现有分类方式第22页
        (二)以规制手段为视角的分类第22-25页
第二章 行政“黑名单”的可诉性分析第25-39页
    一、行政“黑名单”的法律性质第25-35页
        (一)“行政行为论”研究方法下行政“黑名单”法律性质第25-28页
        (二)“行政过程论”研究视角下行政“黑名单”法律性质第28-29页
        (三)行政方式理论视角下行政“黑名单”法律性质厘定第29-35页
    二、行政“黑名单”可诉性之规范分析第35-37页
        (一)以行政行为为基础的受案范围第35-36页
        (二)受案范围的反面排除与行政“黑名单”的司法救济第36-37页
    三、行政“黑名单”的各阶段行为的可诉性第37-39页
第三章 行政“黑名单”的司法救济之现状及其困境第39-47页
    一、行政“黑名单”的司法救济之现状第39-44页
        (一)惩罚性“黑名单”的司法救济第39-42页
        (二)警示性“黑名单”的司法救济第42-43页
        (三)事实性“黑名单”的司法救济第43-44页
    二、行政“黑名单”的司法救济之困境第44-47页
        (一)行政“黑名单”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存在争议第44页
        (二)行政“黑名单”阶段行为无法进行司法救济第44-45页
        (三)行政“黑名单”法律属性的界定缺乏统一标准第45页
        (四)事后救济无法弥补“黑名单”产生的不可逆不良后果第45页
        (五)部分当事人损失缺乏有效救济方式第45-47页
第四章 完善行政“黑名单”的司法救济之思考第47-53页
    一、将侵益性行政方式纳入司法救济受案范围第47-48页
    二、建立黑名单阶段性独立司法救济机制第48-49页
    三、拓宽司法救济的审查幅度第49-50页
        (一)行政“黑名单”的合法性审查第49页
        (二)行政“黑名单”的合理性审查第49-50页
    四、设立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第50-51页
    五、构建和完善多元裁判类型第51-53页
        (一)撤销违法“黑名单”管理行为第51页
        (二)判决履行“黑名单”管理义务第51-52页
        (三)行政赔偿第52-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oS2/MC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广东客家黄酒产γ-氨基丁酸的影响因素及代谢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