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荥经砂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三、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荥经砂器的社会与自然背景 | 第12-20页 |
第一节 荥经砂器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13-16页 |
一、荥经砂器的形成演变 | 第13-14页 |
二、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荥经砂器的物质属性与特征 | 第16-20页 |
一、荥经砂器产地的物产条件 | 第16-17页 |
二、基于自给原料的基础特征 | 第17-18页 |
三、当地的产业分布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荥经砂器的制作工艺 | 第20-27页 |
第一节 荥经砂器的制作原料 | 第20-21页 |
一、白善泥 | 第20-21页 |
二、独连碳二道煤 | 第21页 |
三、杉树枝或松木锯末 | 第21页 |
第二节 荥经砂器的工艺技术要求 | 第21-27页 |
一、制泥 | 第21-22页 |
二、成型 | 第22-23页 |
三、装饰 | 第23页 |
四、晾胚 | 第23-24页 |
五、打磨、抛光 | 第24页 |
六、烧制 | 第24-25页 |
七、取釉 | 第25页 |
八、出炉、检验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荥经砂器的艺术价值 | 第27-33页 |
第一节 审美特征 | 第27-29页 |
一、尚黑 | 第27-28页 |
二、造型不重装饰 | 第28页 |
三、造型古朴豪放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工艺特色 | 第29-30页 |
一、烧窑温度 | 第29-30页 |
二、上釉方法 | 第30页 |
第三节 工艺价值 | 第30-33页 |
第四章 荥经砂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第33-43页 |
第一节 关于传承的问题 | 第34-39页 |
一、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 | 第34-35页 |
二、教育传承 | 第35-36页 |
三、传承人管理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关于发展的问题 | 第39-43页 |
一、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 | 第39页 |
二、关于产业延续的几种可能性 | 第39-43页 |
(一)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 第40页 |
(二)组织产业之间交流合作 | 第40-41页 |
(三)时代变革下产业化升级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