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中亚热带北部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估算与储存机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引言第12-32页
   ·研究背景第12-16页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第12-14页
     ·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第14-15页
     ·森林生态系统各碳库特征第15-16页
   ·森林生物量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6-27页
     ·基于测树结构的生物量估算误差分析第16-18页
     ·森林碳储存驱动因子分析第18-23页
       ·气候因子对森林碳储存的影响第19-20页
       ·生物因子对森林碳储存的影响第20-21页
       ·土壤对森林碳储存的影响第21-22页
       ·地形因素对森林碳储存的影响第22-23页
     ·基于树结构的植物碳分配策略第23-26页
     ·森林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第26-27页
   ·研究目的、意义和课题设置第27-32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32-38页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及样地介绍第32-33页
   ·八大公山25ha样地介绍第33-35页
   ·亚热带森林概况介绍第35-38页
第三章:基于测树结构的生物量估算模型构建第38-56页
   ·引言第38-39页
   ·材料与方法第39-45页
     ·获取解析木第39-41页
     ·评估已经发表的亚热带生物量模型第41-42页
     ·生物量模型构建过程第42-44页
     ·贝叶斯法则第44页
     ·选择候选模型第44-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50页
     ·木材密度第45页
     ·评估现有模型第45-47页
     ·三变量新模-DBH,H和WD第47-48页
     ·树冠对模型的影响第48页
     ·评估现有的地上生物量模型第48-49页
     ·地下生物量模型第49-50页
   ·讨论第50-54页
     ·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量方程第50-51页
     ·木材密度和冠幅第51-53页
     ·地下生物量模型第53-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生物量空间分布与驱动因子分析第56-70页
   ·引言第56-58页
   ·材料和方法第58-62页
     ·H-D异速生长关系和木材密度第58-59页
     ·生物量估算与分布图绘制第59页
     ·地形与生物因子计算第59-60页
     ·统计分析第60-62页
   ·结果与分析第62-66页
     ·八大公山25ha样地生物量以及空间分布第62-63页
     ·大树密度对森林生物量变异的解释第63-64页
     ·环境因子对森林生物量和大树密度的解释第64-66页
   ·讨论第66-69页
     ·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量第66页
     ·大树驱动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第66页
     ·地形因子第66-68页
     ·生物因子第68-69页
   ·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亚热带山地森林59个物种树结构与生活史策略权衡第70-84页
   ·前言第70-71页
   ·材料与方法第71-74页
     ·样地介绍和数据采集第71页
     ·树结构关系和贝叶斯模型描述第71-73页
     ·功能群和生活史策略分析第73-74页
     ·结果与分析第74-81页
     ·树结构在物种和功能群间的差异第74-78页
     ·树结构与大树大小和光的需求能力之间的关系第78-81页
     ·讨论第81-84页
     ·群落尺度上的树结构差异第81-82页
     ·与上限径级相关的树结构分析第82-83页
     ·与光需求能力相关的树结构分析第83-84页
第六章: 大树驱动的物种多样性与森林生物量关系第84-96页
   ·前言第84-86页
   ·材料和方法第86-88页
     ·研究区域和调查数据采集第86页
     ·数据处理第86-88页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第88页
   ·结果与分析第88-93页
     ·环境因子和立地年龄与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双变量关系第88-90页
     ·大树密度对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的影响第90-92页
     ·影响大树密度的环境因子第92-93页
   ·讨论第93-95页
   ·小结第95-96页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第96-100页
   ·研究脉络与主要结论第96-98页
     ·亚热带森林生物量模型构建第97页
     ·森林碳储存机制第97页
     ·亚热带树结构研究第97页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第97-98页
   ·研究展望第98-99页
     ·基于误差控制的生物量估算研究第98页
     ·环境因子控制的森林碳储存机制第98-99页
     ·基于个体水平的碳储存研究第99页
     ·基于实验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第99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4页
附录第114-122页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狗牙根耐寒生理及分子机制解析
下一篇:基于内含肽的环境响应纳米载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