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 亚洲蝮属蝮蛇毒蛋白分离的研究背景 | 第8页 |
2. 其他蛇类的不同产地蛇毒差异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乌苏里蝮蛇毒腺形态结构 | 第9-11页 |
三、乌苏里蝮蛇毒蛋白组分及其科研、药用价值 | 第11-14页 |
1. 类凝血酶 | 第11页 |
2. 透明质酸酶 | 第11页 |
3. Gln49磷脂酶A_2 | 第11-12页 |
4. 5'-核苷酸酶 | 第12页 |
5. 抑制血小板活性的金属蛋白酶 | 第12页 |
6. C型凝集素 | 第12页 |
7. L-氨基酸氧化酶 | 第12页 |
8. 其他成分 | 第12-14页 |
四、影响蛇毒性质的因素 | 第14-16页 |
1. 个体差异 | 第14页 |
2. 种群差异(产地差异) | 第14页 |
3. 环境差异 | 第14页 |
4. 人为因素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样本采集与试验方法 | 第16-31页 |
一、样本采集 | 第16-21页 |
1. 样本采集地点 | 第16页 |
2. 样本采集点生境 | 第16-20页 |
3. 采样方法 | 第20-21页 |
二、蝮蛇室内饲养及采毒 | 第21-22页 |
1. 饲养环境: | 第21页 |
2. 温度、饮水、喂食 | 第21页 |
3. 采毒 | 第21-22页 |
三、试验方法 | 第22-31页 |
1. 蛇毒干燥与保存 | 第22-23页 |
2. 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3-25页 |
3. 电泳条带分析 | 第25-31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1-72页 |
一、乌苏里蝮头部形态结构 | 第31-43页 |
1. 乌苏里蝮头部外部形态结构 | 第31-33页 |
2. 不同产地乌苏里蝮头部外部形态结构差异 | 第33-35页 |
3. 乌苏里蝮头骨排毒相关骨骼结构与毒腺 | 第35-38页 |
4. 不同产地乌苏里蝮头骨骨骼结构与毒腺差异 | 第38-40页 |
5. 乌苏里蝮头骨多轴复合杠杆结构模型 | 第40-43页 |
二、乌苏里蝮蛇毒物理性质 | 第43-53页 |
1. 蛇毒物理性质指标:湿毒量、干毒量、含水量、含水率 | 第43页 |
2. 乌苏里蝮不同产地种群蛇毒物理性质的差异 | 第43-50页 |
3. 差异来源 | 第50-51页 |
4. 蛇毒物理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51-53页 |
三、乌苏里蝮蛇毒蛋白组分 | 第53-72页 |
1. 乌苏里蝮蛇毒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图像 | 第53-59页 |
2. 乌苏里蝮蛇毒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条带分析 | 第59-66页 |
3. 不同产地乌苏里蝮蛇毒电泳条带差异 | 第66-7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2-80页 |
一、乌苏里蝮不同产地种群个体头部形态结构、排毒量两者的关系及二者在不同产地生境的适应意义 | 第72-74页 |
1. 不同产地乌苏里蝮的头部形态结构与生境的环境压力 | 第72页 |
2. 不同产地乌苏里蝮排毒量(湿毒量、干毒量)与头部形态结构 | 第72-73页 |
3. 乌苏里蝮排毒量、毒腺大小、体型大小的反“伯格曼法则”现象 | 第73-74页 |
二、不同产地乌苏里蝮蛇毒蛋白组分差异在产地生境的适应意义 | 第74-75页 |
三、孙吴地区乌苏里蝮的种内斗争 | 第75-77页 |
1. 孙吴地区乌苏里蝮个体之间相互吞食行为以及个体之间毒液不耐受现象 | 第75-76页 |
2. 种群内选择以及在环境的适应意义 | 第76-77页 |
四、乌苏里蝮蛇资源现状、保护和利用 | 第77-80页 |
1. 乌苏里蝮资源现状 | 第77-78页 |
2. 乌苏里蝮毒液利用 | 第78-79页 |
3. 乌苏里蝮的生态作用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表 | 第84-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