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层次模型的主动反应式入侵容忍恢复策略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入侵容忍理论模型的研究第10页
     ·入侵容忍系统的研究第10-11页
     ·入侵容忍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第11-13页
     ·入侵容忍恢复策略的研究第13-14页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14-15页
     ·入侵容忍系统结构模型的研究第14-15页
     ·恢复方法的研究第15页
     ·层次恢复模型的提出及影响第15页
     ·进程级恢复检查点的设置和对象级恢复位置的研究第15页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15-17页
第2章 入侵容忍系统及相关技术第17-25页
   ·入侵容忍技术的引入第17-19页
   ·分布式对象技术第19-21页
     ·中间件技术第19-20页
     ·分布式对象中间件第20页
     ·CORBA第20-21页
   ·容错技术第21-22页
     ·复制技术第21-22页
     ·故障类型第22页
   ·SITAR模型介绍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3章 入侵容忍恢复方法研究第25-33页
   ·分布式入侵容忍恢复方法第25-26页
   ·主动反应式恢复方法第26-32页
     ·主动适应模型(PRM)第27-28页
     ·主动反应式适应模型(PRRM)第28-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基于层次模型的主动反应式恢复策略第33-48页
   ·层次模型恢复机制第33-36页
     ·模型和原理第33-34页
     ·失效检测模式第34-35页
     ·层次模型的失效检测触发机制第35-36页
   ·进程级恢复第36-38页
     ·检查点技术第36页
     ·进程级恢复策略第36-38页
     ·进程级恢复的优点第38页
   ·对象级恢复第38-45页
     ·分布式对象模型第38页
     ·ITDOS模型第38-39页
     ·对象恢复原理第39-40页
     ·主动反应式层次恢复策略第40-44页
       ·对象级的主动反应式恢复第40-41页
       ·对象级的主动反应式恢复算法描述第41页
       ·恢复子位置的确定第41-44页
     ·对象级恢复的优点第44-45页
   ·仿真实验第45-47页
     ·进程级恢复和系统级恢复时间的比较第45页
     ·对象级恢复与系统级恢复时间的比较第45-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最优检查点间隔的设定第48-57页
   ·研究目的第48页
   ·检查点间隔研究方法第48-49页
   ·最优检查点间隔设置方法第49-54页
     ·静态最优模型第49-51页
     ·静态最优模型的改进第51-54页
   ·仿真实验分析第54-56页
   ·总结第56-57页
第6章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攻击图分析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人工免疫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