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一、现实缘由 | 第10页 |
二、理论缘由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难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及发展 | 第17-2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来源 | 第17-19页 |
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扬弃 | 第17-18页 |
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扬弃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 第19-23页 |
一、萌芽时期 | 第19-20页 |
二、形成时期 | 第20-21页 |
三、成熟时期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内容 | 第23-32页 |
第一节 自然的不同解释维度 | 第23-25页 |
一、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自然 | 第23页 |
二、作为人的环境的自然 | 第23-24页 |
三、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人化自然 | 第25-27页 |
一、人化自然的概念 | 第25页 |
二、人化自然的特征 | 第25-27页 |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第27-29页 |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 | 第27页 |
二、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 | 第27-28页 |
三、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 | 第28-29页 |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 | 第29页 |
第四节 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29-32页 |
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 第30页 |
二、自然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 第32-42页 |
第一节 为化解全球环境危机提供了思想借鉴 | 第32-36页 |
一、遵守自然规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第32-34页 |
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重新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 第34-35页 |
三、发展科学技术,正确运用科学技术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提供了现实指导 | 第36-42页 |
一、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36-37页 |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37-39页 |
三、普及环保教育,发展生态文化 | 第39-40页 |
四、加强政府职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政治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