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与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论文的总体思路 | 第18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转变内容 | 第21-36页 |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 第21-27页 |
·GDP构成的现状 | 第21-23页 |
·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 第23-25页 |
·科技进步和创新现状 | 第25-27页 |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 第27页 |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27-28页 |
·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 第28页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第28-29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 | 第29-32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涵义 | 第29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体系 | 第29-31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部作用机制 | 第31-32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障碍分析 | 第32-35页 |
·功能性障碍 | 第33页 |
·结构性障碍 | 第33-34页 |
·创新性障碍 | 第34页 |
·体制性障碍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国内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借鉴 | 第36-49页 |
·国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 | 第36-41页 |
·美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36-37页 |
·日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37-39页 |
·韩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39-41页 |
·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 | 第41-44页 |
·广东东莞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41-43页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43-44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借鉴 | 第44-47页 |
·国内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总结 | 第45-46页 |
·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分析 | 第49-83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的必要性 | 第49-51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的目的 | 第49-50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的作用机制 | 第50-51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51-5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51-52页 |
·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取 | 第52-58页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58-59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9-65页 |
·熵值法 | 第60-62页 |
·组合赋权法 | 第62-64页 |
·模糊评价法 | 第64-65页 |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证评价 | 第65-81页 |
·基于熵值法的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态评价 | 第66-75页 |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模糊评价 | 第75-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 第83-96页 |
·目标与总体策略 | 第83-86页 |
·目标与愿景 | 第83-84页 |
·总体策略 | 第84-86页 |
·具体策略分析 | 第86-95页 |
·改革收入分配机制 | 第86-87页 |
·加快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 第87-88页 |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88-90页 |
·调整经济结构 | 第90-91页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91-92页 |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 第92-94页 |
·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