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3页 |
| ABSTRACT | 第13-2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2页 |
| §1.1 论文的选题 | 第21-22页 |
| ·选题的来源 | 第21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21页 |
| ·选题的科学意义 | 第21-2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27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1.4 资料使用情况和主要工作量 | 第29-31页 |
| ·资料使用情况 | 第29-30页 |
|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30-31页 |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2-45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2-36页 |
| ·太古界-古生界 | 第33页 |
| ·中生界 | 第33-34页 |
| ·新生界 | 第34-36页 |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36-39页 |
| §2.3 区域岩相古地理 | 第39-40页 |
| ·三叠纪 | 第40页 |
| ·侏罗纪 | 第40页 |
| §2.4 油气地质概况 | 第40-45页 |
| ·烃源岩 | 第40-41页 |
| ·油气藏类型 | 第41-45页 |
| 第三章 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中生界构造演化分析 | 第45-75页 |
| §3.1 不整合面的识别 | 第45-56页 |
| ·声波时差法识别不整合 | 第47-51页 |
| ·地层接触关系识别不整合 | 第51-52页 |
| ·地震资料识别不整合 | 第52-54页 |
| ·不整合面类型及分析 | 第54-56页 |
| §3.2 构造层的划分 | 第56-58页 |
| ·下构造层 | 第57页 |
| ·上构造层 | 第57-58页 |
| §3.3 典型构造格架平衡剖面分析 | 第58-62页 |
| ·平衡剖面分析原理 | 第58页 |
| ·平衡剖面研究步骤 | 第58-62页 |
| §3.4 同沉积期古地貌分析 | 第62-65页 |
| §3.5 负反转分析 | 第65-75页 |
| ·断层性质与反转构造识别 | 第66-68页 |
| ·负反转分析 | 第68-75页 |
| 第四章 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中生界层序地层分析 | 第75-102页 |
| §4.1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 第75-80页 |
| ·露头层序界面识别 | 第75-76页 |
| ·钻井层序界面识别 | 第76-77页 |
|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 第77-80页 |
| §4.2 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80-87页 |
| ·中生界典型层序地层格架 | 第80-83页 |
| ·层序格架样式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第83-84页 |
| ·中生界层序展布特征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讨论 | 第84-87页 |
| §4.3 中生界层序构成样式 | 第87-102页 |
| ·陆相经典层序地层学探讨 | 第87-88页 |
| ·单井层序地层样式及演化 | 第88-96页 |
| ·连井层序地层样式及演化 | 第96-102页 |
| 第五章 义和庄凸起东部中生界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研究 | 第102-127页 |
| §5.1. 中生界残留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方法概述 | 第102-109页 |
| ·露头对比 | 第103-104页 |
| ·录井、测井、地震资料定相 | 第104-107页 |
| ·盆地性质定格局 | 第107-109页 |
| §5.2 义和庄凸起东部中生界沉积相类型 | 第109-114页 |
| ·曲流河 | 第109-113页 |
| ·扇三角洲 | 第113-114页 |
| §5.3 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 | 第114-123页 |
| ·地震属性沉积相解释 | 第114-118页 |
| ·含砂率等值线图分析 | 第118-123页 |
| §5.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与演化 | 第123-127页 |
| 第六章 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中生界层序、沉积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第127-134页 |
| §6.1 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 | 第127-128页 |
| §6.2 层序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第128-130页 |
| ·构造对层序界面的控制 | 第129页 |
| ·构造对层序级别的控制 | 第129-130页 |
| ·构造对层序样式的控制 | 第130页 |
| §6.3 沉积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第130-134页 |
| ·构造对沉积中心的控制 | 第131页 |
| ·构造对沉积类型与展布的控制 | 第131-132页 |
| ·构造对沉积物颜色、粒度的控制 | 第132-134页 |
| 第七章 义和庄凸起东部中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134-143页 |
| §7.1 油源条件 | 第134-137页 |
| ·车镇凹陷新生界烃源岩 | 第134-135页 |
| ·义和庄凸起中生界烃源岩 | 第135-137页 |
| §7.2 运移条件 | 第137-138页 |
| ·断层输导体系 | 第137页 |
|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 第137页 |
| ·渗透层砂岩输导体系 | 第137-138页 |
| §7.3 储集条件 | 第138-139页 |
| §7.4 圈闭类型 | 第139-141页 |
| §7.5 油气藏类型 | 第141-14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43-146页 |
| 致谢 | 第146-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