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1. 前言 | 第7-8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 ·自我接纳的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 ·自我接纳的定义 | 第8-10页 |
| ·自我接纳的测量 | 第10-11页 |
| ·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 ·自我接纳的实证干预研究 | 第14-15页 |
| ·自我接纳的研究不足 | 第15页 |
| ·自我催眠疗法的概述 | 第15-22页 |
| ·相关定义的界定 | 第16-18页 |
| ·催眠的定义 | 第16-17页 |
| ·自我催眠的定义 | 第17-18页 |
| ·意象的界定 | 第18页 |
| ·自我催眠的作用 | 第18-19页 |
| ·意象与自我催眠 | 第19-20页 |
| ·催眠疗法干预的研究 | 第20-21页 |
| ·自我催眠干预的研究 | 第21-22页 |
| 3. 研究一:两岸大学生的自我接纳能力的比较研究 | 第22-3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 ·研究过程 | 第24-25页 |
| ·两岸大学生自我接纳现状调查研究 | 第24-25页 |
| ·统计工具 | 第25页 |
| ·调查研究结果 | 第25-32页 |
| ·两岸大学生自我接纳总体情况调查结果 | 第25-26页 |
| ·两岸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的性别差异 | 第26-30页 |
| ·两岸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状况的差异 | 第30页 |
| ·两岸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的文理科差异 | 第30-31页 |
| ·两岸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的生源地差异 | 第31-32页 |
| ·调查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 第32-36页 |
| ·台湾大学生自我接纳总分及自我评价因子得分高于大陆大学生 | 第32-33页 |
| ·台湾女生自我评价因子得分高于大陆女生 | 第33-34页 |
| ·台湾非独生子女自我评价得分高于大陆非独生子女 | 第34-35页 |
| ·大陆文科生我接纳状况优于台湾文科生 | 第35页 |
| ·两岸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的生源地差异不显著 | 第35-36页 |
| 4. 研究二:自我催眠对两岸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的干预研究 | 第36-52页 |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 ·研究工具 | 第36-37页 |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 ·研究对象 | 第37-39页 |
| ·被试选择 | 第37-38页 |
| ·研究被试具体情况 | 第38-39页 |
| ·研究程序 | 第39页 |
| ·研究设计 | 第39-46页 |
| ·干预方案 | 第39-40页 |
| ·具体干预方案及分析 | 第40-46页 |
| ·催眠引导步骤摘要(附录) | 第46页 |
| ·干预研究结果 | 第46-50页 |
| ·两岸对照组和干预组自我接纳程度的比较研究 | 第46-48页 |
| ·两岸对照组和干预组自我接纳水平前测的差异不显著 | 第48-49页 |
| ·两岸对照组和干预组自我接纳水平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 | 第49-50页 |
| ·干预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 第50-52页 |
| ·自我催眠对改善两岸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效果明显 | 第50-51页 |
| ·自我催眠对提高台湾大学生自我评价因子有明显效果 | 第51-52页 |
| ·自我催眠对改善大陆大学生自我评价状况无明显效果 | 第52页 |
| 5.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 6. 研究创新、不足及展望 | 第53-55页 |
| ·研究创新 | 第53-54页 |
| ·研究不足 | 第54页 |
|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一 本研究所用问卷 | 第59-63页 |
| 大学生自我接纳问卷 | 第59-60页 |
| 催眠状态检测表 | 第60-63页 |
| 附录二 催眠导入指导语摘要 | 第63-65页 |
| 附录三 干预内容摘要 | 第65-68页 |
| 我的电影院 | 第65-66页 |
| 安全森林 | 第66页 |
| 生命之花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