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8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二)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一) 国内相关文献 | 第12-14页 |
| (二) 国外相关文献 | 第14-16页 |
| 四、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 五、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 文献法 | 第16-17页 |
| (二) 历史法 | 第17页 |
| 六、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8-23页 |
| 一、 卢梭的生平与经历 | 第18-19页 |
| 二、 《爱弥儿》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19-21页 |
| 三、 《爱弥儿》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23-28页 |
| 一、 自然哲学 | 第23-24页 |
| 二、 感觉经验论 | 第24页 |
| 三、 人的学说 | 第24-25页 |
| 四、 自由观 | 第25-26页 |
| 五、 宗教观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28-44页 |
| 一、 家庭教育的任务:塑造“自然人”,资产阶级“新人” | 第28-29页 |
| 二、 家庭教育的原则 | 第29-33页 |
| (一) 自然教育原则 | 第29-30页 |
| (二) 节制自由的原则 | 第30-31页 |
| (三) 平等原则 | 第31-32页 |
| (四) 协调一致的原则 | 第32页 |
| (五) 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 第32-33页 |
| 三、 家庭教育的内容 | 第33-39页 |
| (一) “父不父,母不母,则子不子”——父母的责任 | 第33-34页 |
| (二) 生存教育——保存自己 | 第34-36页 |
| (三) 生活教育——教如何去生活 | 第36-38页 |
| (四) 生命教育——从“自爱”到“他爱” | 第38-39页 |
| 四、 家庭教育的方法 | 第39-44页 |
| (一) 榜样示范法 | 第40页 |
| (二) 环境陶冶法 | 第40-41页 |
| (三) 自然后果法 | 第41页 |
| (四) 磨难教育法 | 第41页 |
| (五) 亲身实践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评价 | 第44-47页 |
| 一、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44-45页 |
| 二、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47-54页 |
| 一、 以培养幸福人为目的,克服“唯智化”倾向 | 第47-48页 |
| 二、 提倡“爱”的教育,杜绝出现“爱无能” | 第48页 |
| 三、 尊重儿童的天性,告别揠苗助长 | 第48-49页 |
| 四、 进行磨难教育,避免娇纵溺爱 | 第49-50页 |
| 五、 发掘兴趣爱好,注重全面发展 | 第50-51页 |
| 六、 重视道德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 第51-52页 |
| 七、 给予有节制的自由,发展自主创新精神 | 第52-54页 |
| 注释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著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