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人格权在德国的发展:一种历史的视角 | 第14-22页 |
| 一、德国《民法典》颁布前的发展 | 第14-18页 |
| (一) 罗马法上的人格起源 | 第14-15页 |
| (二) 自然法学派及康德思想的影响 | 第15-16页 |
| (三) 科勒、基尔克及萨维尼思想的影响 | 第16-18页 |
| 二、德国《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的发展 | 第18-21页 |
| (一) Leserbriefe案 | 第18-19页 |
| (二) Paul Dahlke案和Herrenreiter案 | 第19-20页 |
| (三) Mephisto案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特别法及司法实务中对死者人格权的保护 | 第22-28页 |
| 一、艺术著作权法中对死者人格权的保护 | 第22-24页 |
| 二、Marlene Dietrich案和Der blaue Engel案 | 第24-27页 |
| (一) Marlene Dietrich案判决及述评 | 第24-26页 |
| (二) Der blaue Engel案判决及述评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死者人格权财产保护的法教义学基础 | 第28-41页 |
| 一、保护范围及保护目的 | 第28页 |
| 二、死者人格权财产利益部分的可继承性 | 第28-31页 |
| (一) 保护的有效性 | 第29页 |
| (二) 公众形象与人格权中的财产利益 | 第29-30页 |
| (三) 财产的自决权 | 第30-31页 |
| 三、继承人的法律地位 | 第31-32页 |
| 四、继承人的请求权 | 第32-39页 |
| (一) 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32-36页 |
| (二) 不当得利请求权 | 第36-39页 |
| (三) 无因管理 | 第39页 |
| 五、死者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期限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中国法对死者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 | 第41-52页 |
| 一、司法中的困境与突破 | 第41-45页 |
| (一) 荷花女案 | 第41-43页 |
| (二) 鲁迅案 | 第43-45页 |
| 二、我国现行法律对死者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 | 第45-52页 |
| (一) 宪法——被刻意忽略的人格权源头 | 第45-46页 |
| (二) 从精神利益到财产利益 | 第46-48页 |
| (三) 从对生者的保护到对死者的保护 | 第48-49页 |
| (四) 从死者到生者的回归——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 | 第49-50页 |
| (五) 诉讼主体与保护期限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比较、评价与展望 | 第52-57页 |
| 一、比较 | 第52-55页 |
| (一) 中德实在法上的比较 | 第52-53页 |
| (二) 中德司法实务上的比较 | 第53-54页 |
| (三) 具体制度设计的比较 | 第54-55页 |
| 二、评价与展望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案例 | 第62页 |
| 缩略语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