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生态区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生态服务功能补偿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7-21页 |
·森林生态区位的相关概念 | 第17页 |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17-18页 |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评价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8页 |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第18页 |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8页 |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8-20页 |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评价因子的筛选 | 第18-20页 |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成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组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21-33页 |
·组合评价的基本思想 | 第21页 |
·森林生态区位组合评价中主要的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层次分析法理论介绍 | 第22页 |
·古林法理论介绍 | 第22-23页 |
·森林生态区位组合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23-32页 |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组合评价 | 第23-32页 |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区位组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基于生态区位系数的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33-45页 |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依据 | 第33-34页 |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 | 第34-36页 |
·基于生态区位系数的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36-39页 |
·小兴安岭森林资源概况 | 第36页 |
·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36-39页 |
·小兴安岭森林服务功能总价值量 | 第39页 |
·基于生态区位系数的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39-43页 |
·大兴安岭森林资源概况 | 第39页 |
·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39-43页 |
·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 | 第43页 |
·不同视角下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分析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补偿对策 | 第45-51页 |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补偿的依据 | 第45页 |
·各级公益林单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 第45-46页 |
·以政府为主导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补偿方式 | 第46-47页 |
·基于个人支付意愿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补偿方式 | 第47-48页 |
·基于市场化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补偿方式 | 第48-50页 |
·森林生态旅游 | 第48-49页 |
·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 | 第49-50页 |
·生态补偿之外森林经营方式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1 | 第57-61页 |
附录2 | 第61-66页 |
附录3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