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抗条锈病小麦近等基因系Taichung 29*6/Yr10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 小麦与小麦条锈病第11-14页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特征第11-12页
   ·小麦条锈菌侵染过程第12页
   ·小麦条锈菌的生理小种第12-13页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第13-14页
     ·农业生态防治第13页
     ·化学药剂防治第13-14页
     ·小麦抗病品种的应用第14页
 2 小麦条锈病的研究策略第14-22页
   ·蛋白质组学第14-20页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常用技术第16-18页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第18-20页
   ·代谢组学第20-22页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第20-21页
     ·代谢组学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第21-22页
 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双向电泳法分析Taichun29~*6/Yr10蛋白质变化第23-33页
 1 前言第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30页
   ·生物材料第23页
   ·试剂第23-24页
   ·仪器第24页
   ·溶液配制第24-25页
     ·样品裂解液第24页
     ·水化液第24页
     ·平衡液Ⅰ第24-25页
     ·平衡液Ⅱ第25页
     ·分离胶缓冲液第25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单体储存液(arc-bis,30%)第25页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第25页
     ·过硫酸铵(APS)溶液第25页
     ·电泳缓冲液第25页
     ·blue silver染色液第25页
     ·琼脂糖封顶液第25页
   ·实验方法第25-30页
     ·小麦幼苗的培育第25-26页
     ·小麦叶片总蛋白的提取方法第26页
     ·蛋白定量第26-27页
     ·1-DE蛋白分离及染色第27-28页
     ·2-DE蛋白分离及染色第28-29页
     ·图像采集第29页
     ·凝胶保存第29页
     ·软件分析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32页
   ·三种不同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第30页
   ·Taichung29与Taichung29~*6/Yr10的双向图谱分析第30-32页
 4 讨论第32-33页
第三章 LC/MS结合非标记定量法分析Taichun29~*6/Yr10蛋白质变化第33-45页
 1 前言第3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生物材料第33页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3页
   ·实验方法第33-35页
     ·小麦叶片总蛋白的提取方法第33-34页
     ·蛋白定量第34页
     ·FASP酶解第34页
     ·色谱条件第34页
     ·质谱分析条件第34-35页
     ·Q Exactive质谱数据分析第35页
     ·差异表达蛋白的GO(Gene Ontology)分析第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44页
   ·小麦叶片总蛋白的提取分析与SDS-PAGE电泳第35-36页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第36页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结果及其GO分析第36-44页
 4 讨论第44-45页
第四章 基于GC/MS对Taichung29~*6/Yr10代谢组的分析第45-50页
 1 前言第4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生物材料第45页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45页
   ·实验方法第45-46页
     ·溶液的配制第45-46页
     ·小麦总代谢物的提取方法第46页
     ·小麦叶片次生代谢物的GC/MS测量第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4 讨论第49-5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50-52页
 1 结论第50-51页
 2 创新点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1页
致谢第61-62页
作者简介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木薯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下一篇: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