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以案说法——从张海超“开胸验肺”说起 | 第10-17页 |
| 一、 案情回顾 | 第10-11页 |
| 二、 概念界定 | 第11-17页 |
| (一) 农民工 | 第11-14页 |
| (二) 职业病 | 第14页 |
| (三) 工伤保险补偿 | 第14-15页 |
| (四) 侵权损害赔偿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农民工职业病问题现状及原因 | 第17-23页 |
| 一、 农民工职业病问题现状 | 第17页 |
| 二、 法律保护适用现状 | 第17-20页 |
| (一) 《职业病防治法》 | 第18页 |
| (二) 《工伤保险条例》 | 第18页 |
| (三) 《侵权责任法》 | 第18-19页 |
| (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第19-20页 |
| 三、 其他原因 | 第20-23页 |
| (一) 客观层面 | 第20-21页 |
| (二) 主观层面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损害赔偿之间的适用 | 第23-31页 |
| 一、 司法实务中适用现状 | 第23-24页 |
| 二、 二者比较 | 第24-26页 |
| (一) 法律理念及目的不同 | 第24页 |
| (二) 所属范畴不同 | 第24页 |
| (三) 成立要件不同 | 第24页 |
| (四) 责任主体不同 | 第24-25页 |
| (五) 赔偿范围不同 | 第25页 |
| (六) 归责原则不同 | 第25-26页 |
| 三、 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损害赔偿之国外典型模式及评析 | 第26-29页 |
| (一) 取代(relieving the tortfeasor)模式——以德国为例 | 第26-27页 |
| (二) 选择(election)模式——以新加坡为例 | 第27页 |
| (三) 补充(supplementation)模式——以日本为例 | 第27-28页 |
| (四) 兼得(cumulation)模式——以英国为例 | 第28-29页 |
| 四、 国内学者学说评议 | 第29-31页 |
| (一) 取代模式 | 第29页 |
| (二) 补充模式 | 第29-30页 |
| (三) 以替代模式为原则并辅之以改良的选择模式 | 第30页 |
| (四) 兼得模式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我国应采用的模式及理由 | 第31-37页 |
| 一、 已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形 | 第31-35页 |
| (一) 优先适用工伤保险 | 第31-33页 |
| (二) 用人单位主观上有过错时 | 第33-34页 |
| (三) 第三人造成工伤事故时 | 第34-35页 |
| 二、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形 | 第35页 |
| 三、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为保障职业病农民工权益其他方面的完善 | 第37-40页 |
| 一、 政府责任方面 | 第37-38页 |
| (一) 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账户流动制度 | 第37页 |
| (二) 逐渐取消“农民工”称谓 | 第37-38页 |
| (三)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 第38页 |
| (四) 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 | 第38页 |
| 二、 用人单位方面 | 第38-39页 |
| 三、 农民工自身方面 | 第39-40页 |
| (一) 提高自身素质 | 第39页 |
| (二) 保存好用于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