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1. 引言 | 第10-12页 |
| 2. 黄褐斑辨治规律的文献研究 | 第12-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检索方法 | 第12页 |
|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筛选标准 | 第12-13页 |
| ·证名规范的标准 | 第13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13页 |
| ·检索结果 | 第13页 |
| ·统计结果 | 第13-17页 |
| ·证型的描述性统计及比较 | 第13-14页 |
| ·病因的描述性统计及比较 | 第14-15页 |
| ·病位证素的描述性统计及比较 | 第15页 |
| ·病性证素的描述性统计及比较 | 第15-16页 |
| ·治则的描述性统计及比较 | 第16-17页 |
| ·方药统计及比较 | 第17页 |
| ·讨论 | 第17-20页 |
| ·黄褐斑基本证型为肝郁脾虚 | 第17-18页 |
| ·黄褐斑的病因以七情最为常见 | 第18页 |
| ·黄褐斑病位多累及肝、肾、脾三脏 | 第18-19页 |
| ·黄褐斑病性分虚、实 | 第19-20页 |
| ·治疗黄褐斑以补气养血、行气活血为基本大法 | 第20页 |
| ·黄褐斑的常用方剂为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桃红四物汤、加 | 第20页 |
| 味圣愈汤、补中益气汤 | 第20页 |
| ·结论 | 第20-22页 |
| 3. 加味圣愈膏滋对黄体酮所致黄褐斑模型小鼠的影响 | 第22-33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 ·实验药物 | 第22-23页 |
|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3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 ·造模分组及给药 | 第23-24页 |
| ·组织取材 | 第24页 |
| ·SOD、MDA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 ·皮肤黑色素细胞分布情况检测 | 第25-26页 |
| ·统计方法 | 第26页 |
| ·实验结果 | 第26-29页 |
| ·肝脏SOD活力 | 第26-27页 |
| ·皮肤SOD活力 | 第27页 |
| ·肝脏MDA含量 | 第27-28页 |
| ·皮肤MDA含量 | 第28页 |
| ·皮肤黑素素细胞对Melanoma定性表达情况(附件一)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2页 |
| ·SOD活力与疗效机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 ·MDA含量与疗效机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 ·相同组织SOD活力和MDA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31页 |
| ·低、中、高剂量组SOD活力和MDA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 ·黑色素细胞在皮肤分布情况分析 | 第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4. 加味圣愈膏滋对盐酸肾上腺素合冷刺激所致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33-40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 ·统计方法 | 第36页 |
| ·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5.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 ·展望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附件一:附图 | 第46-48页 |
| 附件二:综述 | 第48-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