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经验公式法 | 第12-13页 |
·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 | 第13-14页 |
·解析法 | 第14-16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 第20-27页 |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机理 | 第20-21页 |
·地层损失引起的地表沉降 | 第20页 |
·固结沉降引起的地表沉降 | 第20-21页 |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特点 | 第21-23页 |
·地表沉降的时间空间效应 | 第21-23页 |
·隧道掘进引起周边地层移动的特点 | 第23页 |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移动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施工方面 | 第23-24页 |
·隧道周围地质条件方面 | 第24页 |
·隧道埋深的影响 | 第24页 |
·隧道上部荷载的影响 | 第24-25页 |
·结构断面大小的影响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隧道开挖引起横向地表沉降理论分析 | 第27-42页 |
·随机介质理论计算地表横向沉降 | 第27-30页 |
·单元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 | 第27-28页 |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 | 第28-30页 |
·随机介质理论的简化 | 第30-35页 |
·土体移动模型 | 第30-32页 |
·圆形断面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 | 第32-33页 |
·随机介质理论公式简化 | 第33-35页 |
·简化公式与 peck 公式的对比 | 第35-37页 |
·Peck 公式简介 | 第35-36页 |
·简化公式与 Peck 公式比较 | 第36-37页 |
·公式中各项参数的求解 | 第37-40页 |
·影响角 | 第37-38页 |
·等效土体损失参数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南昌地铁 1 号线隧道施工与监测 | 第42-58页 |
·工程概况 | 第42-43页 |
·中间风井 | 第42-43页 |
·初始掘进阶段参数确定 | 第43页 |
·总体施工筹划 | 第43页 |
·区间工程水文地质情况 | 第43-49页 |
·区间地质情况 | 第43-47页 |
·区间水文地质情况 | 第47-49页 |
·地震效应 | 第49页 |
·盾构机主机 | 第49-53页 |
·主机直径 | 第50页 |
·主机长度 | 第50-51页 |
·刀盘 | 第51-53页 |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控制措施 | 第53-55页 |
·控制隧道开挖引起地面沉降的一般工程方法 | 第53-54页 |
·工程实际控制地表沉降措施 | 第54-55页 |
·监测方案 | 第55-57页 |
·监测范围与内容 | 第55页 |
·初始掘进阶段施工监测 | 第55-56页 |
·区间隧道上、下行线轴线地面沉降监测点布设 | 第56页 |
·监测结果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南昌地铁 1 号线隧道横向地表沉降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 | 第58-70页 |
·简化公式对隧道地表沉降计算 | 第58-61页 |
·计算参数的取值 | 第58-60页 |
·南昌地铁 1 号线简化公式地表沉降值计算 | 第60-61页 |
·南昌地铁 1 号线地表沉降 FLAC3D 数值模拟 | 第61-67页 |
·FLAC3D 简介 | 第61-62页 |
·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模型分析 | 第63-67页 |
·理论计算值、数值模拟值和实际监测数值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
攻读硕士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