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三国演义》评点考析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的目的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海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课题研究方法、创新与存在问题 | 第12-15页 |
一、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 | 第13页 |
三、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李渔与《三国志演义》 | 第15-19页 |
第一节 李渔及其戏曲创作理论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版本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评点质疑 | 第19-23页 |
第一节 “李渔评本”质疑点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序》真伪考证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李渔评本”思想取向及艺术价值 | 第23-33页 |
第一节 评点的思想基础 | 第23-26页 |
一、承袭“正统论”的思想 | 第24-25页 |
二、以才智品评人物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对人物形象的评点 | 第26-29页 |
一、尚“奇”意识下的人物性格评点 | 第26-27页 |
二、多样性的人物性格评价 | 第27-28页 |
三、人物的细节刻画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情节结构及表现手法 | 第29-33页 |
一、“虚”、“实”不悖 | 第30页 |
二、映衬的手法 | 第30-31页 |
三、结构转换与情节剪裁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李渔评本”与“李贽评本”的比较 | 第33-41页 |
第一节 与“李贽评本”的异同 | 第33-35页 |
一、“李渔评本”与“李贽评本”的共性 | 第33-34页 |
二、“李渔评本”的个性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李渔评本”对“李贽评本”内容的更正 | 第35-41页 |
一、修订文辞 | 第35-36页 |
二、论、赞、评处理 | 第36-37页 |
三、诗文的处理 | 第37-38页 |
四、眉批呈新意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