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两相流相界面结构测量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主要参数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 ·电容法测量两相流的研究 | 第12-17页 |
| ·双平行电导探针的研究 | 第17-18页 |
| ·段塞流流动参数的研究 | 第18-21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实验系统与测量方法 | 第22-38页 |
| ·实验环路 | 第22-27页 |
| ·液相循环系统 | 第22-23页 |
| ·气相循环系统 | 第23页 |
| ·多相流循环系统 | 第23-27页 |
| ·测量装置及数据采集 | 第27-34页 |
| ·测量仪表 | 第27-33页 |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3-34页 |
| ·实验流程 | 第34-35页 |
| ·实验介质 | 第35-36页 |
| ·实验矩阵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电容测量装置开发与两相流界面测量方法研究 | 第38-63页 |
| ·电容法测量装置设计 | 第38-43页 |
| ·电容法测量装置介绍 | 第38-42页 |
| ·电容法测量的操作方法 | 第42-43页 |
| ·对电容法测量静态两相流的研究 | 第43-51页 |
| ·含气率静态标定 | 第43-45页 |
| ·芯片的设置参数对测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温度对测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液相流速对测量的影响 | 第47页 |
| ·电极尺寸对测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实验环境对测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 ·对电容法测量动态两相流的研究 | 第51-55页 |
| ·单组电容电极对不同流型的测量 | 第52-53页 |
| ·电容差值法对不同流型的测量 | 第53-55页 |
| ·气-水两相流型图的初步研究 | 第55-56页 |
| ·气-水两相流流型图 | 第55-56页 |
| ·与其他流型图的对比分析 | 第56页 |
| ·电容法测量两相流含气率的方法 | 第56-58页 |
| ·空气-蒸馏水两相段塞流中采集电压的处理方法 | 第57页 |
| ·空气-油两相段塞流中采集电压的处理方法 | 第57-58页 |
| ·电容法测量段塞流液塞速度和长度的方法 | 第58-61页 |
| ·空气-蒸馏水两相段塞流中采集电压的处理方法 | 第58-60页 |
| ·空气-油两相段塞流中采集电压的处理方法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四章 气液两相流含气率测量研究 | 第63-80页 |
| ·气-水两相流含气率的研究 | 第63-67页 |
| ·层流含气率测量与动态标定 | 第63-65页 |
| ·泡状流含气率测量分析 | 第65页 |
| ·段塞流含气率测量分析 | 第65-67页 |
| ·气-油两相流含气率的研究 | 第67-75页 |
| ·静态标定的曲线拟合 | 第67-68页 |
| ·泡状流含气率的测量研究 | 第68-70页 |
| ·段塞流液塞区含气率的测量研究 | 第70-72页 |
| ·电容法测量液塞含气率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 第72-73页 |
| ·段塞流液膜区含气率的测量研究 | 第73-75页 |
| ·对含气率测量的不同方法的研究 | 第75-79页 |
| ·液相介质的影响 | 第75-76页 |
| ·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影响 | 第76-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段塞流流动参数测量研究 | 第80-95页 |
| ·电容差值法对气-水两相段塞流流动参数的测量 | 第80-86页 |
| ·气-水两相段塞流液塞速度的研究 | 第81-84页 |
| ·气-水两相段塞流液塞长度的研究 | 第84-85页 |
| ·气-水两相段塞流液塞频率的研究 | 第85-86页 |
| ·电容差值法对气-油两相段塞流流动参数的测量 | 第86-92页 |
| ·气-油两相段塞流液塞速度的研究 | 第87-89页 |
| ·气-油两相段塞流液塞长度的研究 | 第89-91页 |
| ·气-油两相段塞流液塞频率的研究 | 第91-92页 |
| ·两种段塞流流动参数测量方法的对比 | 第92-93页 |
| ·液相介质的影响 | 第92-93页 |
| ·段塞流流动工况的影响 | 第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5-96页 |
| 展望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