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创新 | 第8-14页 |
·研究内容 | 第8-13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基础理论 | 第14-15页 |
·城镇化理论 | 第14页 |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16-18页 |
·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战略 | 第18-19页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空间布局特征和主要问题 | 第19-28页 |
·城镇化水平与空间布局特征 | 第19-24页 |
·城镇化水平沿流域自上而下逐渐提高 | 第20-22页 |
·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城镇化推进的动力基础不同 | 第22页 |
·流域上下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差异化明显 | 第22-23页 |
·三大城市群与五核多极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 | 第23-24页 |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问题 | 第24-28页 |
·上海以及江苏苏南地区人口流入压力较大,资源环境超载的矛盾日益突出 | 第24-25页 |
·武汉、重庆、成都存在城市首位度过高、人口过度向大都市集中的问题 | 第25页 |
·大量地级城市规模偏小、吸引集聚人口能力不足 | 第25-26页 |
·县城以及县级市集聚人口的稳定性较差、流动性比较大 | 第26页 |
·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市民存在制度障碍、成本障碍和文化障碍 | 第26-27页 |
·城市群作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尚处于较低水平,城市之间尚未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分工合作 | 第27-28页 |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发展思路 | 第28-40页 |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趋势 | 第28-31页 |
·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 第28-29页 |
·经济活动由下游向中上游逐渐推移 | 第29-30页 |
·三大城市群成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 第30页 |
·经济要素向沿江城市集聚的态势较为明显 | 第30-31页 |
·基于 Logistic 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未来城镇化进程预测 | 第31-35页 |
·模型选择 | 第31页 |
·模型预测 | 第31-35页 |
·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 | 第35-40页 |
·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第35-36页 |
·发挥城市群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带动长江经济带健康快速发展 | 第36-37页 |
·积极促进城市群之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 第37页 |
·增强城市产业支撑,促进产城融合 | 第37-38页 |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城市 | 第38页 |
·通过三大城市群辐射带动三大经济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引领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 | 第40-46页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点任务 | 第40-41页 |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生存技能和经济实力 | 第40页 |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 第40-41页 |
·在指导意见中明确差异化的引导政策 | 第41页 |
·促进城市群发展的重点任务 | 第41-43页 |
·积极推动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发展 | 第41-42页 |
·开展城市群规划试点 | 第42页 |
·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群中合理分布 | 第42-43页 |
·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点任务 | 第43-44页 |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 | 第43页 |
·深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改革 | 第43页 |
·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品位 | 第43-44页 |
·三大经济区构建的重点任务 | 第44页 |
·进行经济区发展规划试点 | 第44页 |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 第44页 |
·引领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 | 第44-46页 |
·城镇化水平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 第44页 |
·上中下游城镇化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 第44-45页 |
·城镇体系逐步完善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推进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城市群内部一体化发展 | 第46页 |
·妥善处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 | 第46-47页 |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和获取合理的报酬 | 第47页 |
·创新土地管理、财政管理的体制机制,破解城镇化过程中“人、地、钱”的矛盾 | 第47页 |
·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新的增长极 | 第47页 |
·支持建制镇发挥农村地区服务中心的作用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