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縮略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柑橘黄龙病起源与分布 | 第14-16页 |
·黄龙病的起源 | 第14页 |
·黄龙病的分布 | 第14-16页 |
·寄主范围 | 第16-17页 |
·柑橘黄龙病的危害 | 第17-18页 |
·典型症状 | 第17-18页 |
·危害严重性 | 第18页 |
·病原研究 | 第18-21页 |
·病原认识历程 | 第18-20页 |
·病原分离培养 | 第20页 |
·病原种内分化研究 | 第20-21页 |
·诊断与检测 | 第21-25页 |
·田间诊断 | 第21-22页 |
·指示植物鉴定 | 第22页 |
·实验室鉴定 | 第22-25页 |
·流行学研究 | 第25-27页 |
·传播途径 | 第25页 |
·发病特点 | 第25-27页 |
·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 | 第27-30页 |
·严格种苗调运,建立无病苗圃 | 第27-28页 |
·种植无病壮苗 | 第28页 |
·防治柑橘木虱 | 第28页 |
·挖除病树,消除病源,更新柑橘园 | 第28页 |
·加强栽培管理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中国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及蔓延原因分析 | 第32-54页 |
·中国柑橘黄龙病各病区不同时期病情发生动态 | 第32-51页 |
·广东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 | 第32-34页 |
·福建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 | 第34-35页 |
·广西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 | 第35-38页 |
·台湾柑橘黄龙病历史发生情况 | 第38页 |
·云南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 | 第38-39页 |
·四川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 | 第39-42页 |
·江西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 | 第42-44页 |
·浙江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 | 第44-47页 |
·湖南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 | 第47-49页 |
·贵州柑橘黄龙病发生动态 | 第49-51页 |
·海南柑橘黄龙病历史发生情况 | 第51页 |
·中国柑橘黄龙病不同时期发生动态 | 第51-52页 |
·柑橘黄龙病扩散原因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基于两个噬菌体相关位点的黄龙病菌种群分化研究 | 第54-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9页 |
·供试材料 | 第54页 |
·主要试剂(盒)与仪器 | 第54-55页 |
·常用储备液及培养基配制 | 第55-56页 |
·总核酸提取 | 第56-57页 |
·引物 | 第57页 |
·PCR反应 | 第57-58页 |
·PCR产物纯化、克隆与测序 | 第58-59页 |
·序列分析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柑橘黄龙病疑似样品中韧皮部杆菌检测 | 第59-61页 |
·基于两个噬菌体相关蛋白位点的中国种群分析 | 第61-63页 |
·TR1219235f/TR1219920r扩增位点序列分析 | 第63-65页 |
·TR1197223f/TR1198012r扩增位点序列分析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70页 |
第五章 一个假定噬菌体转移酶基因的变异及流行学意义研究 | 第70-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供试材料 | 第70页 |
·主要试剂(盒)与仪器 | 第70页 |
·常用储备液及培养基配置 | 第70页 |
·总核酸提取 | 第70页 |
·引物 | 第70-71页 |
·病原菌特征位点PCR反应体系 | 第71页 |
·PCR产物纯化、克隆与测序 | 第71页 |
·序列分析 | 第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中国株系TR1222620f/TR1223416r PCR扩增产物多态性 | 第71-72页 |
·扩增子序列分析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7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6页 |
·明确了中国柑橘黄龙病各发病区病害发展动态及扩散原因 | 第76页 |
·利用两个噬菌体相关位点评估了中国‘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种群分化 | 第76页 |
·研究了一个假定噬菌体转移酶基因的变异并分析了其流行学意义 | 第76页 |
·创新点 | 第76-77页 |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