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本文研究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地质雷达与地震反射波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5-33页 |
·引言 | 第15页 |
·电磁场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麦克斯韦方程组与本构方程 | 第15-16页 |
·电磁波在岩土介质中的反射 | 第16-18页 |
·高频雷达波在分层有耗介质中的传播机制 | 第18页 |
·地震波动力学 | 第18-26页 |
·弹性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弹性波的分类 | 第19-20页 |
·震动图与波剖面 | 第20-22页 |
·地震波频谱 | 第22页 |
·地震波的能量、吸收、衰减 | 第22-23页 |
·地震波(弹性波)的传播 | 第23-25页 |
·地震反射波的地震道形成 | 第25-26页 |
·地震波运动学 | 第26-32页 |
·直达波时距曲线 | 第26-27页 |
·反射波时距曲线 | 第27-30页 |
·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 第30-31页 |
·τ-p~([27,29])域内各种波的运动学特点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地质雷达在檀树岩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 第33-40页 |
·SIR-20仪器简介 | 第33页 |
·预报段的地质资料 | 第33-34页 |
·地质雷达的原理与预报内容 | 第34页 |
·超前预报的参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地质雷达法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测线布置 | 第36-37页 |
·现场采集进口左线数据 | 第37页 |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现场采集进口右线数据 | 第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地质分析法在檀树岩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 第40-46页 |
·引言 | 第40页 |
·地表地质资料 | 第40页 |
·掌子面地质素描 | 第40-42页 |
·地质素描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地质素描的主要内容 | 第41-42页 |
·地质分析法在檀树岩隧道的应用 | 第42-44页 |
·地质资料 | 第42页 |
·水文资料 | 第42-43页 |
·掌子面编录实例 | 第43-44页 |
·地质雷达和地质分析法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 第44-45页 |
·檀树岩隧道围岩级别的判断 | 第44页 |
·檀树岩隧道围岩情况和地质预报情况 | 第44页 |
·影响檀树岩隧道施工安全和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地震反射波在檀树岩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 第46-73页 |
·TGP系统的介绍 | 第46-47页 |
·TGP206的工作原 | 第46页 |
·TGP206的组成 | 第46-47页 |
·数据采集准备和数据采集 | 第47-51页 |
·准备阶段 | 第48页 |
·数据采集 | 第48-50页 |
·数据采集过程一些注意事项 | 第50-51页 |
·数据的处理与解释 | 第51-53页 |
·TGP系统数据的处理流程 | 第51页 |
·地震数据预处理 | 第51-52页 |
·地震数据预测处理 | 第52-53页 |
·檀树岩隧道工程概况 | 第53-54页 |
·隧道概况 | 第53页 |
·檀树岩隧道Ⅵ、Ⅴ级围岩段的地质条件 | 第53-54页 |
·TGP数据处理中的影响因素 | 第54-64页 |
·炮孔(激发孔)数量 | 第54-58页 |
·第一道偏离接收点距离 | 第58-61页 |
·拾取不同波速和泊松比对超前预报的影响 | 第61-64页 |
·TGP超前地质预报 | 第64-69页 |
·TGP数据分析一 | 第64-67页 |
·TGP数据分析二 | 第67-69页 |
·三种方法对比分析及综合预报 | 第69-71页 |
·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三种方法综合预报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项目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