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源岭隧道塌方机理与处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 第12-13页 |
·隧道塌方研究方法现状 | 第13-16页 |
·隧道塌方处治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姜源岭隧道进口段工程地质与设计概况 | 第20-25页 |
·工程背景 | 第20页 |
·进口段工程地质概况 | 第20-23页 |
·地理位置及隧道概况 | 第21页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2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页 |
·隧道进口段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22-23页 |
·隧道进口段设计概况 | 第23-25页 |
·隧道净空断面设计 | 第23页 |
·隧道洞身衬砌设计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姜源岭隧道塌方原因及机理分析 | 第25-33页 |
·塌方过程 | 第25-26页 |
·塌方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地质因素 | 第26-27页 |
·水文地质因素 | 第27-28页 |
·施工因素 | 第28-30页 |
·隧道塌方机理分析 | 第30-33页 |
·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及围岩强度因素 | 第30-31页 |
·压力拱因素 | 第31-32页 |
·地下水因素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姜源岭隧道塌方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第33-61页 |
·概述 | 第33页 |
·有限差分法及FLAC~(3D)简介 | 第33-36页 |
·塌方断面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53页 |
·工况一:不考虑地下水渗流的影响 | 第36-44页 |
·模型的几何边界条件 | 第36页 |
·数值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参数选取 | 第37页 |
·施工工序 | 第37-38页 |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44页 |
·工况二:考虑地下水渗流的影响 | 第44-53页 |
·流固耦合分析理论 | 第45-48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9-53页 |
·两种工况的比较 | 第53页 |
·塌方段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59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参数的选取 | 第54-55页 |
·隧道施工工序 | 第55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5-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姜源岭隧道塌方处治措施研究 | 第61-74页 |
·紧急处置措施 | 第61页 |
·塌方处治方案 | 第61-68页 |
·塌方处治区段的划分 | 第62页 |
·综合处治措施 | 第62-66页 |
·塌方冒顶段地表及塌坑处理 | 第62-63页 |
·洞内处治 | 第63-66页 |
·排水处治 | 第66页 |
·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方案 | 第66-67页 |
·处治效果评价 | 第67-68页 |
·塌方处治后续段隧道开挖数值模拟 | 第68-72页 |
·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 第68-69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9-72页 |
·塌方预防措施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 第83-84页 |
附录B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