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系统智能优化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引言 | 第16页 |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第16-17页 |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交通信号控制的发展历史 | 第19-20页 |
·典型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 第20-22页 |
·交通流诱导技术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世界各国交通流诱导研究 | 第22-23页 |
·发达国家交通流诱导系统研究现状 | 第23页 |
·我国交通流诱导系统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控制与诱导相结合的优化控制技术研究概况 | 第24-25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总体安排 | 第25-27页 |
·主要工作 | 第25页 |
·章节安排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交通基本知识和遗传算法 | 第27-50页 |
·引言 | 第27页 |
·交通流基本理论 | 第27-35页 |
·交通流理论的分类 | 第27-28页 |
·交通流理论研究的内容 | 第28-29页 |
·交通流基本特性及相互关系 | 第29-33页 |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 第33-35页 |
·城市交通控制概述 | 第35-40页 |
·基本概念 | 第35-37页 |
·信号控制的方式 | 第37-38页 |
·信号控制的评价指标 | 第38-40页 |
·城市交通诱导概述 | 第40-42页 |
·基本概念 | 第41页 |
·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遗传算法理论概述 | 第42-49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 第42-44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 第44-47页 |
·遗传算法的收敛性及其证明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实时交通流预测 | 第50-68页 |
·引言 | 第50页 |
·短时交通流预测概述 | 第50-54页 |
·统计预测模型 | 第50-52页 |
·智能预测模型 | 第52-54页 |
·最疏集的概念及其聚类算法 | 第54-56页 |
·最疏集及其基本概念 | 第54-55页 |
·聚类及其算法 | 第55-56页 |
·基于最疏集的交通流预测方法 | 第56-60页 |
·RBF神经网络结构 | 第57-58页 |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规划因子的确定 | 第59页 |
·权值矩阵的确定 | 第59-60页 |
·遗传算法实现 | 第60页 |
·预测仿真研究 | 第60-66页 |
·交通流预测模型 | 第61页 |
·仿真分析 | 第6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节点交通优化控制 | 第68-87页 |
·引言 | 第68页 |
·交通节点的基本概念 | 第68-71页 |
·交通节点的形式 | 第68页 |
·“大路口”的定义及几何模型 | 第68-70页 |
·交通节点的相位划分 | 第70-71页 |
·评价指标计算 | 第71-74页 |
·节点优化控制 | 第74-82页 |
·节点交通流预测 | 第75-76页 |
·模糊控制求周期 | 第76-78页 |
·模糊化 | 第77-78页 |
·模糊规则、推理及反模糊化 | 第78页 |
·优化控制模型 | 第78-82页 |
·绿信比的确定 | 第79页 |
·目标函数及其约束条件 | 第79-81页 |
·遗传算法优化步骤 | 第81-82页 |
·节点控制仿真研究 | 第82-85页 |
·自然交叉路口作为节点的控制 | 第82-83页 |
·“大路口”作为节点的控制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干线交通优化控制 | 第87-105页 |
·引言 | 第87页 |
·线控有关的基本知识 | 第87-94页 |
·主干路交通流模型 | 第88页 |
·多目标优化基本概念 | 第88-94页 |
·多目标优化的一般描述 | 第88-90页 |
·VMP的有效解和绝对最优解 | 第90页 |
·解的存在性及其证明 | 第90-92页 |
·遗传多目标优化 | 第92-94页 |
·主干路的多目标优化控制 | 第94-97页 |
·评价指标模型 | 第94-95页 |
·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95-96页 |
·遗传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96-97页 |
·主干路的相位差优化模型 | 第97-101页 |
·相位差的评价指标 | 第97-100页 |
·遗传算法优化相位差 | 第100-101页 |
·主干路多目标优化控制仿真 | 第101-104页 |
·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仿真比较 | 第101-102页 |
·有无相位差仿真比较 | 第102页 |
·“大路口”与自然交叉口仿真比较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交通网络的路径优化及其建模 | 第105-121页 |
·引言 | 第105页 |
·路径优化的原理 | 第105-115页 |
·路径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 | 第106-112页 |
·最短路的算法 | 第112-113页 |
·路径优化的关键问题 | 第113-115页 |
·交通流图的路径优化模型 | 第115-117页 |
·交通流密度的计算 | 第115-116页 |
·节点延误模型 | 第116-117页 |
·改进DIJKSTRA算法 | 第117页 |
·仿真研究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21-123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3-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34-13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