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前言 | 第11页 |
第一章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概述 | 第11-16页 |
第一节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概念 | 第11-14页 |
·引渡的历史 | 第11-12页 |
·引渡的概念及原则 | 第12-13页 |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定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历史沿革 | 第14-16页 |
·孕育阶段 | 第14页 |
·兴起阶段 | 第14-15页 |
·高速发展阶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理论基础——人权与生命权之保护 | 第16-23页 |
第一节 引渡与保护人权、生命权之冲突 | 第16-20页 |
·遏制犯罪的需要与保护被引渡人人权、生命权之冲突 | 第16-18页 |
·死刑废除国与死刑存置国之间的冲突 | 第16-17页 |
·实践中冲突可能造成的后果 | 第17-18页 |
·人权、生命权之保护的必要性 | 第18页 |
·引渡双方关于人权、生命权保护不同规定之冲突 | 第18-19页 |
·死刑存与废的冲突 | 第18-19页 |
·国际公约是否适用的冲突 | 第19页 |
·引渡合作国主权与人权、生命权保护之冲突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死刑废除运动对保护人权、生命权之推动 | 第20-21页 |
·死刑废除国家数量及范围的增长 | 第20-21页 |
·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对适用死刑案件的限制 | 第21页 |
第三节 死刑不引渡原则对人权、生命权保护的模式 | 第21-23页 |
·绝对保护模式 | 第21-22页 |
·相对协商模式 | 第22页 |
·应用个案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实践中的引渡原则 | 第23-31页 |
第一节 我国《引渡法》的相关规定 | 第23-25页 |
·酷刑不引渡 | 第23-24页 |
·程序方面的特殊要求 | 第24-25页 |
·引渡附加条件 | 第25页 |
第二节 死刑不引渡原则在我国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我国立法上采用回避态度 | 第25-27页 |
·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中国立法中回避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原因 | 第28-31页 |
·制度因索 | 第29-30页 |
·法律制度因素 | 第29页 |
·社会制度因素 | 第29-30页 |
·资金追缴和赃款分割因素 | 第30页 |
·认识的因素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立法建议 | 第31-38页 |
第一节 明确死刑不引渡原则 | 第31-32页 |
·当前国际司法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 | 第31-32页 |
·确立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必要性 | 第32页 |
第二节 禁止酷刑,遵循人道主义 | 第32-33页 |
·禁止酷刑是保护人权、遵循人道主义的体现 | 第32-33页 |
·明确承认人权保护条款 | 第33页 |
第三节 积极签署区域性公约和国际公约 | 第33-34页 |
·积极签署区域性公约 | 第34页 |
·积极签署国际公约 | 第34页 |
第四节 以订立双边条约等为手段,加强国家间司法互助合作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完善国内立法 | 第35-38页 |
·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法 | 第36页 |
·完善我国引渡法律制度,使国内立法与客观实践相一致 | 第36页 |
·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政策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