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层浅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衬砌合理支护时机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三维隧道施工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地震振动对近接隧道影响研究 | 第13页 |
|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浅埋隧道衬砌合理支护时机研究 | 第16-22页 |
| ·数值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16页 |
| ·围岩变形与支护作用原理 | 第16-18页 |
| ·围岩变形机理 | 第16-17页 |
| ·支护作用原理 | 第17-18页 |
| ·最佳支护时机 | 第18页 |
| ·最佳支护时机的优化设计 | 第18-21页 |
| ·最佳支护时机的确立 | 第18-19页 |
| ·设计方案 | 第19-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工程简介 | 第22-27页 |
| ·工程概况 | 第22-23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 ·土层概况 | 第23-24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页 |
|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 ·数值模型相应参数 | 第24-26页 |
| ·地质构造及相应的力学参数 | 第24-25页 |
| ·支护参数及辅助工程措施 | 第25-26页 |
|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并行隧道矿山法施工方案比选 | 第27-38页 |
|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 | 第27-28页 |
| ·隧道开挖引起的横向地表变形 | 第27-28页 |
| ·隧道开挖引起的纵向地表变形 | 第28页 |
| ·三维双线并行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28-29页 |
| ·施工方案及计算过程 | 第29-30页 |
| ·应力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30-32页 |
| ·围岩应力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 ·衬砌及加固区应力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 ·位移变化特征 | 第32-36页 |
| ·地表沉降位移 | 第32-34页 |
| ·隧洞周边位移 | 第34-36页 |
| ·塑性区变化特征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双线隧道空间布置形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规律 | 第38-51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 ·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38页 |
|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 ·应力变化规律 | 第39-42页 |
| ·位移变化规律 | 第42-48页 |
| ·地表位移分析 | 第42-45页 |
| ·隧道周边位移分析 | 第45-48页 |
| ·塑性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连拱隧道的施工工艺及地震动力响应 | 第51-62页 |
| ·连拱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51页 |
| ·连拱隧道施工工艺 | 第51-52页 |
| ·施工模拟原理 | 第52-53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 ·应力场分析 | 第53-54页 |
| ·位移场分析 | 第54-56页 |
| ·地震动响应分析 | 第56-61页 |
| ·边界条件及地震波的输入 | 第56-58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 ·基本结论 | 第62-63页 |
| ·展望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