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粘土去除水体中藻类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水华概述 | 第11-12页 |
·水体的富营养化 | 第11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特征 | 第11页 |
·水华的定义 | 第11页 |
·水华的危害 | 第11-12页 |
·除藻方法简介及进展 | 第12-15页 |
·物理方法 | 第12-13页 |
·化学方法 | 第13页 |
·生物方法 | 第13-14页 |
·强化混凝除藻 | 第14页 |
·混凝除藻进展 | 第14-15页 |
·强化混凝的方法 | 第15-16页 |
·增加混凝剂的量 | 第15页 |
·投加助凝剂 | 第15页 |
·对絮凝剂改性 | 第15页 |
·改善絮凝条件 | 第15-16页 |
·絮凝剂聚合氯化铝及助凝剂粘土概述 | 第16-17页 |
·絮凝剂简介 | 第16页 |
·聚合氯化铝的应用 | 第16-17页 |
·粘土及其助凝性能 | 第17页 |
·表面活性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0-28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0页 |
·实验藻种及培养基 | 第20-22页 |
·实验藻种的选择 | 第20-22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2页 |
·试验中几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2-25页 |
·藻细胞密度的测定 | 第22页 |
·叶绿素 a 的测定 | 第22-23页 |
·叶绿素 a 与藻密度的关系 | 第23-24页 |
·pH 值的测定 | 第24页 |
·浊度的测定 | 第24页 |
·化学需氧量 | 第24-25页 |
·藻毒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实验用水及几项指标的测定 | 第25页 |
·实验配水 | 第25页 |
·原水 | 第25页 |
·Zeta 电位的测定 | 第25-26页 |
·粘土的改性方法 | 第26页 |
·絮凝除藻 | 第26页 |
·沉降速度的测定 | 第26页 |
·扫描电镜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混凝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8-44页 |
·藻种培养方法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8-29页 |
·藻种的培养方法 | 第28页 |
·颤藻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8-29页 |
·粘土矿物质的选择 | 第29-30页 |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30-31页 |
·单因素影响混凝效果探讨 | 第31-36页 |
·PAC 投加量对除藻效果影响 | 第31-32页 |
·蒙脱土投加量对除藻效果影响 | 第32-33页 |
·CTAB 复合蒙脱土对除藻效果影响 | 第33-34页 |
·CTAB 复合 PAC 及蒙脱土对除藻效果影响 | 第34页 |
·藻液烧杯实验 | 第34-35页 |
·pH 对除藻效果影响 | 第35页 |
·蒙脱土目数对除藻效果影响 | 第35-36页 |
·最佳混凝条件的确定 | 第36-39页 |
·正交试验 | 第36-38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验证试验 | 第39页 |
·絮体沉降实验 | 第39-40页 |
·改性粘土对不同时期藻类的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藻毒素去除效果分析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4章 混凝机理分析 | 第44-52页 |
·Zeta 电位分析 | 第44-49页 |
·阿氏浮颤藻在生长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 第44-45页 |
·不同 pH 值下的电位变化 | 第45页 |
·除藻剂的 Zeta 电位分析 | 第45-46页 |
·藻絮体的 Zeta 电位 | 第46-49页 |
·藻细胞的絮凝效果分析 | 第49-51页 |
·改性粘土的网捕作用 | 第49-50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现场试验 | 第52-58页 |
·水质恶化规律分析 | 第52-54页 |
·水温与叶绿素 a 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pH 值与叶绿素 a 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页 |
·COD 与叶绿素 a 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浊度与叶绿素 a 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页 |
·水样烧杯实验 | 第54-55页 |
·现场应用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