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宋、元哲学(960~1368年)论文--朱熹(1130~1200年)及考亭学派论文

论朱熹《中庸章句》的理学思想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4页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9-11页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1-12页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2-14页
第一章 《中庸》的历史演变与朱熹的《中庸章句》第14-23页
 第一节 《中庸》的历史演变过程第14-19页
  一、 《中庸》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历史演变过程第14-18页
  二、 《中庸》在宋代的历史演变过程第18-19页
 第二节 朱熹与《中庸章句》第19-22页
  一、 朱熹与《中庸集解》第20页
  二、 从《中庸集解》到《中庸章句》第20-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朱熹《中庸章句》释“中庸”第23-28页
 第一节 朱熹《中庸章句》释“中”第23-25页
  一、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第23-24页
  二、 “中和”第24-25页
 第二节 朱熹《中庸章句》释“庸”第25-26页
 第三节 朱熹《中庸章句》对“中庸”思想的评价第26页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朱熹《中庸章句》的理气观第28-33页
 第一节 对“太极”思想的继承第28-29页
 第二节 理气关系第29-30页
 第三节 “理一分殊”论第30-31页
  一、 《中庸章句》中“理一分殊”的提出第30-31页
  二、 《中庸章句》中“理一”和“分殊”的关系第31页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朱熹《中庸章句》的心性论第33-43页
 第一节 朱熹《中庸章句》论“心”第33-34页
 第二节 朱熹《中庸章句》论“性”第34-36页
  一、 “天命之谓性”第34-36页
  二、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第36页
 第三节 朱熹《中庸章句》论“诚”第36-40页
  一、 “诚者,天之道也”第37-38页
  二、 “诚者,自诚也”第38-39页
  三、 “自诚明,谓之性”第39-40页
 第四节 朱熹《中庸章句》心性关系第40-42页
  一、 “已发”与“未发”第40页
  二、 “心统性情”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朱熹《中庸章句》的伦理观第43-50页
 第一节 朱熹《中庸章句》中的理欲观第43页
 第二节 朱熹《中庸章句》中的道德观念第43-44页
 第三节 朱熹《中庸章句》中的理想人格第44-46页
  一、 圣人第44-45页
  二、 君子第45-46页
 第四节 《中庸章句》中的工夫论第46-48页
  一、 君子慎独第46-47页
  二、 反求诸身第47页
  三、 博学慎思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六章 朱熹《中庸章句》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第50-54页
 第一节 朱熹《中庸章句》在其理学思想中的地位第50-51页
 第二节 朱熹《中庸章句》的思想价值与局限性第51-52页
 第三节 朱熹《中庸章句》对当今的影响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托马斯·阿奎那至善思想研究
下一篇: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