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19页 |
·总结 | 第1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创新之处 | 第22页 |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 | 第23-31页 |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一般理论 | 第23-24页 |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特有理论 | 第24-25页 |
·非财务信息的定义 | 第25页 |
·非财务信息的特点 | 第25-27页 |
·内容多样性 | 第25-26页 |
·空间上的广泛性与时间上的延续性 | 第26页 |
·真实性与解析性 | 第26页 |
·形式灵活性 | 第26页 |
·非货币性 | 第26页 |
·辅助附属性 | 第26-27页 |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 | 第27-28页 |
·公司背景信息披露 | 第27页 |
·经营业绩信息披露 | 第27页 |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 第27页 |
·环境信息披露 | 第27-28页 |
·可持续发展信息 | 第28页 |
·前瞻性信息 | 第28页 |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动机 | 第28-29页 |
·融资动机 | 第28页 |
·股票激励 | 第28页 |
·诉讼成本 | 第28-29页 |
·所有权成本 | 第29页 |
·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区别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1-50页 |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指标 | 第31页 |
·样本选取 | 第31-32页 |
·研究假设 | 第32-34页 |
·公司规模与非财务信息披露 | 第32页 |
·财务杠杆与非财务信息披露 | 第32页 |
·公司盈利能力与非财务信息披露 | 第32-33页 |
·董事会持股比例与非财务信息披露 | 第33页 |
·监事会持股比例与非财务信息披露 | 第33页 |
·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与非财务信息披露 | 第33页 |
·行业类型与非财务信息披露 | 第33-34页 |
·公司所在地与非财务信息披露 | 第34页 |
·外部审计 | 第34页 |
·回归模型设计 | 第34-36页 |
·一元回归模型设计 | 第34-36页 |
·多元回归模型设计 | 第36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一元回归分析 | 第37-44页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4-46页 |
·回归分析的结论 | 第46-50页 |
·公司规模 | 第46-47页 |
·财务杠杆 | 第47页 |
·盈利能力 | 第47页 |
·董事会持股比例 | 第47-48页 |
·监事会持股比例 | 第48页 |
·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 | 第48页 |
·行业类型 | 第48-49页 |
·公司所在地 | 第49页 |
·外部审计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提升我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的对策模型 | 第50-53页 |
·提高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 第50-51页 |
·非财务信息披露中的量化和标准化问题 | 第50页 |
·披露方式的规范化 | 第50-51页 |
·加强证券机构的监管力度,实行鼓励与规范并举 | 第51页 |
·制定非财务信息披露规则 | 第51页 |
·监管部门要实行鼓励与规范并举 | 第51页 |
·保证管理层薪酬的积极作用,建立多层次的管理层薪酬制度 | 第51-52页 |
·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中介服务机构 | 第52-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1. 结论 | 第53页 |
2. 展望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