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图目录 | 第14-16页 |
表目录 | 第16-1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作物信息提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区域尺度蒸散量估算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遥感技术在作物产量空间化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作物水分生产力估算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6-29页 |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6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9-41页 |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29-31页 |
·地理位置 | 第29页 |
·气候条件 | 第29-30页 |
·土地类型 | 第30-31页 |
·农业生产 | 第31页 |
·资料来源 | 第31-36页 |
·气象资料 | 第31-32页 |
·MODIS 遥感影像 | 第32-34页 |
·地理数据 | 第34-35页 |
·统计资料 | 第35页 |
·生育期数据 | 第35-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41页 |
·气候指标计算方法 | 第36页 |
·作物分布信息提取方法 | 第36-37页 |
·基于 SEBAL 模型的实际蒸散量估算 | 第37-40页 |
·作物产量空间化 | 第40页 |
·作物水分生产力估算方法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信息提取 | 第41-48页 |
·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地面数据调研 | 第41-42页 |
·作物生长的光谱信息数据库构建 | 第42-43页 |
·ISODATA 非监督分类及光谱耦合 | 第43-44页 |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空间分布 | 第44页 |
·亚像素估算和精度分析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冬小麦-夏玉米蒸散量和影响因素研究 | 第48-63页 |
·SEBAL 地表蒸散估算 | 第48-54页 |
·日蒸散量的估算 | 第48-53页 |
·精度验证与误差分析 | 第53-54页 |
·作物实际蒸散量空间分异特征 | 第54-59页 |
·作物实际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作物实际蒸散量空间变异特点 | 第57-59页 |
·作物实际蒸散量与地表、地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2页 |
·蒸散量与 NDVI 的相关性 | 第59-60页 |
·蒸散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 | 第60-61页 |
·蒸散量与地形参数的相关性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冬小麦-夏玉米水分生产力比较研究 | 第63-76页 |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基本特征 | 第63-65页 |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栅格化 | 第65-71页 |
·省域尺度的 MODIS NDVI 光谱特征 | 第65-66页 |
·回归方程 | 第66-67页 |
·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栅格化实现 | 第67-71页 |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水分生产力时空分异特征 | 第71-75页 |
·不同时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水分生产力估算 | 第71-73页 |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水分生产力时空变异特点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水分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第76-86页 |
·水分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第76-82页 |
·WP、产量、蒸散量空间变化分布 | 第76-79页 |
·作物水分生产力与太阳辐射量、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 第79-80页 |
·作物水分生产力与降水盈亏量的关系 | 第80-81页 |
·作物水分生产力与需水盈亏量的关系 | 第81-82页 |
·水分生产力提升途径 | 第82-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主要结论 | 第86-88页 |
·创新点 | 第88页 |
·研究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2页 |
附表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简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