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本文主要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43页 |
第一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3-25页 |
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概述 | 第13-14页 |
2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4-18页 |
·棉花CMS的细胞学研究 | 第14页 |
·棉花CMS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4-17页 |
·棉花CMS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18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18-19页 |
3 反向调控途径 | 第19-25页 |
·反向调控的途径 | 第19-20页 |
·反向调控途径可能的信号分子 | 第20-21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涉及的线粒体基因 | 第21-22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反向调控的核中目标基因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1 转录组学技术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454 测序 | 第26页 |
·Illumina测序 | 第26页 |
·SOLiD测序 | 第26页 |
2 转录组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新基因发掘 | 第27-28页 |
·代谢途径的确定 | 第28页 |
·植物细胞特性的改造 | 第28页 |
3 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28-31页 |
·转录组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 第29-30页 |
·转录组学与其他组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第31-41页 |
1 代谢组学概述 | 第31-33页 |
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3 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代谢组学数据预处理 | 第35-36页 |
·数据降维处理 | 第36-37页 |
·数据库及数据网络 | 第37页 |
4 代谢组学研究的应用 | 第37-39页 |
·疾病诊断 | 第38页 |
·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5 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整合分析 | 第39-4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1-4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3-145页 |
第四章 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 第43-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9页 |
·植物材料 | 第43-44页 |
·溶液试剂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棉花总RNA的提取 | 第44-45页 |
·mRNA的反转 | 第45页 |
·cDNA内标扩增检测 | 第45-46页 |
·qRT-PCR分析 | 第46-47页 |
·Illumina测序 | 第47-49页 |
·测序准备 | 第47页 |
·原始数据处理 | 第47页 |
·基因表达量统计 | 第47-48页 |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48-49页 |
·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及分类 | 第49页 |
·生物途径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75页 |
·数据比对统计 | 第49-50页 |
·测序质量评估 | 第50-51页 |
·测序饱和度分析 | 第51页 |
·Reads在参考基因上的分和统计 | 第51-52页 |
·基因覆盖度统计 | 第52页 |
·qRT-PCR分析验证 | 第52-53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53-54页 |
·Gene Ontology功能分析 | 第54-61页 |
·生物途径显著性分析 | 第61-69页 |
·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 | 第61-62页 |
·MetNet代谢途径富集分析 | 第62-63页 |
·Mapman代谢途径富集分析 | 第63-69页 |
·植物激素和信号转导 | 第69-71页 |
·转录因子 | 第71-73页 |
·苯丙素代谢 | 第73-75页 |
3 讨论 | 第75-79页 |
第五章 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的代谢组比较分析 | 第79-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3页 |
·植物材料 | 第79页 |
·试验方法 | 第79-83页 |
·GC-MS分析 | 第79-81页 |
·LC-MS分析 | 第81-8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3-126页 |
·GC-MS结果与分析 | 第83-95页 |
·升温程序和流速的选择 | 第83-84页 |
·GC/MS分析结果 | 第84-86页 |
·主成分分析(PCA) | 第86页 |
·GC/MS物质鉴定结果 | 第86-93页 |
·代谢途径富集 | 第93-95页 |
·LC-MS结果与分析 | 第95-126页 |
·升温程序和流速的选择 | 第95-99页 |
·LC/MS分析结果 | 第99-101页 |
·主成分分析(PCA) | 第101-102页 |
·LC/MS物质鉴定结果 | 第102-126页 |
3 讨论 | 第126-129页 |
第六章 转录组与代谢组整合分析 | 第129-13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29页 |
·植物材料 | 第129页 |
·试验方法 | 第1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37页 |
·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转录组代谢组整合分析 | 第129-132页 |
·次级代谢途径转录组代谢组整合分析 | 第132-135页 |
·qRT-PCR分析验证 | 第135-137页 |
3 讨论 | 第137-139页 |
第七章 线粒体反向调控途径中可能的信号分子的荧光检测 | 第139-1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9-140页 |
·植物材料 | 第139页 |
·试验方法 | 第139-140页 |
·活性氧荧光染色 | 第139页 |
·活性氮荧光染色 | 第139页 |
·钙离子荧光染色 | 第139-140页 |
·观察 | 第1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0-144页 |
·活性氧荧光检测 | 第140-141页 |
·活性氮荧光检测 | 第141-143页 |
·钙离子荧光检测 | 第143-144页 |
3 讨论 | 第144-145页 |
全文结论 | 第145-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3页 |
附录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