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都市圈和新城发展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都市圈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都市圈的概念 | 第13页 |
·都市圈相关基础理论 | 第13-15页 |
·新城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新城的概念 | 第15-16页 |
·新城相关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都市圈与新城的相互关系 | 第18-19页 |
·新城是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8-19页 |
·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新城 | 第19页 |
3 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19-27页 |
·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 | 第20-25页 |
·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新城的分段开发建设 | 第20-21页 |
·新城建设需要法律体系的保护和政策的引导、扶持 | 第21-22页 |
·完善公共交通网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 第22-23页 |
·明确新城功能定位,与中心区分工合作 | 第23页 |
·成立专门的机构组织,负责新城的建设管理 | 第23-24页 |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灵活多样的开发模式 | 第24页 |
·注重生态平衡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 第24-25页 |
·国外新城建设的教训 | 第25-27页 |
·重视政府在新城建设中的参与度 | 第25页 |
·新城需拥有合理的规模,且与母城保持适当的距离 | 第25-26页 |
·平衡新城与中心城的关系 | 第26页 |
·注重平衡协调经济与社会、产业与功能、人口与就业的关系 | 第26页 |
·新城建设应注重“公共形象”,要做好“以人为本” | 第26-27页 |
4 新城发展的探讨—以通州为例 | 第27-42页 |
·北京新城的定位 | 第27页 |
·通州新城的定位与发展 | 第27-36页 |
·通州新城发展定位的升级 | 第28-29页 |
·通州新城的发展现状 | 第29-36页 |
·通州新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公共交通体系不够完善,通州新城交通压力大 | 第36页 |
·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 第36-38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对人才和企业的吸引力 | 第38-39页 |
·促进通州新城发展的建议 | 第39-42页 |
·加快完善新城公共交通体系 | 第39页 |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第39-40页 |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